在直播業務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快手(01024.HK)憑借電商業務的強勁表現,成功穩住了整體營收增長態勢。最新財報顯示,2025年第三季度,快手電商GMV(商品交易總額)達到3850.44億元,同比增長15.23%,盡管增速較前兩個季度略有下滑,但泛貨架電商占比突破32%,日均活躍商家數量增長13%,成為支撐營收增長的核心引擎。
與電商業務的亮眼表現形成對比的是,直播業務增速明顯放緩。受宏觀經濟環境及用戶付費意愿下降影響,第三季度直播收入僅增長2.53%,至95.74億元,遠低于整體營收增速。為應對這一挑戰,快手將戰略重心向泛貨架電商傾斜,通過流量扶持和營銷補貼,在抖音的激烈競爭中保持了電商業務的持續增長,帶動核心商業收入同比增長19.21%,整體營收增長14.21%。
盈利能力的提升成為本季財報的另一大亮點。毛利率同比提升0.33個百分點至54.66%,銷售和營銷開支增幅控制在0.54%,行政開支下降13.57%,有效抵消了研發開支(尤其是AI領域投入)增長17.74%帶來的壓力。經調整EBITDA利潤率提升至21.53%,經調整凈利潤增長26.29%,至49.86億元。運營效率的提升得益于AI驅動的智能投放系統優化了廣告轉化效率,同時內容分發算法的改進降低了無效流量消耗。
在股東回報方面,快手持續加碼。第三季度,公司以2.56億港元回購345.16萬股B類股,繼第二季度派發20億港元特別股息后,進一步向市場傳遞了對長期價值的信心。這一舉措在股價上得到積極反饋,財報發布后,快手股價盤中一度上漲超4.4%,最終收漲2.28%,而同期恒生科技指數下跌0.58%。
然而,海外業務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第三季度,快手海外收入同比下降13.30%,至11.54億元,經營虧損6400萬元,未能延續第二季度短暫盈利的勢頭。在全球短視頻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TikTok憑借先發優勢和生態閉環占據主導地位,快手的全球化戰略面臨嚴峻挑戰。
AI商業化方面,快手穩步推進但尚未形成突破性增長。自研的Kling AI大模型已應用于廣告素材生成、短劇制作和智能客服等多個場景,第三季度收入超過3億元,全年預計翻倍。盡管在短劇AIGC等領域取得進展,但與百度“文心一言”或阿里巴巴“千問”的全棧式布局相比,快手的AI戰略仍聚焦于內容創作和營銷提效,變現方式較為單一,短期內難以成為新的利潤支柱。
在競爭格局上,快手與抖音的差異化路徑愈發明顯。抖音加速向全域興趣電商和本地生活領域拓展,強調“貨架+內容”雙輪驅動;而快手則深耕“老鐵經濟”,強化私域信任鏈和社區粘性,聚焦下沉市場及三農、銀發等垂直領域。這種策略避免了正面競爭,但也使快手在高端品牌招商和一線城市滲透方面處于劣勢。
短劇領域成為雙方競爭的新焦點。抖音憑借獨立APP“紅果短劇”領跑市場,2025年第三季度月活用戶達2.36億,僅次于主流長視頻平臺。其通過番茄小說實現IP反哺,形成“小說-短劇-廣告-電商”的閉環生態。快手雖為短劇先行者,但在規模和流量上落后于抖音,近期調整策略,推出免費短劇全品類覆蓋,并以AI生成作為差異化突破口,上線了由可靈AI聯合出品的AI單元劇《新世界加載中》。不過,快手缺乏自有文學IP庫,內容穩定性不足且易引發版權糾紛,追趕抖音的難度依然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