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學近日因一座特殊的建筑引發廣泛關注——一座直徑達13米的白色巨型天線裝置在校園內拔地而起,成為師生熱議的“網紅地標”。這座看似普通的“大鍋”實則是國內高校首個自主建設的遙感衛星地面站,標志著該校正式躋身擁有完整衛星星座系統的高校行列。
作為“湖科大星座”的核心地面設施,該站承擔著衛星測控與數據接收的雙重使命。其配備的先進設備可實時捕獲在軌衛星傳回的原始數據,為地理測繪、災害監測等領域提供第一手資料。更引人注目的是,該系統與同步建設的衛星測運控中心、智圖超算中心及航天科普中心形成“一站三中心”的協同體系,構建起從數據獲取到分析應用的全鏈條創新平臺。
支撐這套系統的,是完整的“天地一體”技術架構。在太空領域,2023年底發射的“湖科大一號”衛星已進入常態化觀測階段,重點開展地質災害預警與生態環境監測任務;地面端除13米天線外,測運控中心負責衛星軌道管理,超算中心專注數據智能處理,科普中心則通過互動展覽等方式向公眾普及航天知識。這種“天上有星、地上有站、云端有算力”的布局,在國內高校中尚屬首創。
該平臺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科研層面。通過整合衛星接收、數據處理、行業應用、人才培養與科普教育五大功能,其已形成獨特的創新生態。正在測試中的電力擴容系統,更預留了未來擴展至多星組網的技術接口。有師生表示:“過去航天科技遙不可及,現在校園里就能觸摸到衛星天線,這種體驗非常震撼。"
據技術團隊透露,地面站將于2026年初正式投入運行,屆時“湖科大星座”系統將完成全面部署。這個集科研創新、產業應用與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不僅為區域空天信息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更將成為展示中國高校航天實力的新窗口。其建設模式為國內同類院校提供了可復制的范例,標志著我國高校在商業航天領域邁出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