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具身智能”成為科技領域備受矚目的概念,但大眾對其存在諸多誤解。從字面理解,“具身智能”即“具身化的人工智能”,是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物理實體,為這些實體的“大腦”配備“身體”,使其具備類似人類的感知、學習以及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需要明確的是,具身智能并不等同于人形機器人。
當前,具身智能概念為何會給人留下“人形機器人”的刻板印象?這主要源于資本推動下人形機器人廠商的過度營銷宣傳,導致公眾認知出現偏差。實際上,按照定義,傳統工業機器人若融合了自主感知與學習能力,同樣屬于具身智能范疇。以特斯拉規劃生產100萬臺擎天柱人形機器人的同時,老牌工業機器人廠商庫卡集團已累計售出50萬臺工業機器人,且特斯拉也是庫卡的重要客戶,這些機器人廣泛應用于生產線,不知疲倦地工作。
工業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兩大發展方向,二者同等重要,雖在部分領域存在交叉,但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可能。2016年,庫卡被美的集團收購,十年間其發展軌跡備受關注。
先看美的集團自身的發展情況。2025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團業績表現亮眼,實現營業收入3630.57億元,同比增長13.82%;歸母凈利潤378.83億元,同比增長19.51%;扣非凈利潤371.40億元,同比增長22.26%。公司非家電業務營收占比超過34%,標志著其從以空調為主的家電企業向多元化發展穩步邁進。除通過收購庫卡進軍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外,美的還收購科陸電子布局新能源(儲能)產業,并完成產業鏈整合,推動海外業務協同發展。在對比美的、海爾、格力等家電巨頭時,研究發現家電業務均已進入存量市場,美的與海爾的業務增長點主要來自出海并購。例如,美的除并購庫卡外,還收購東芝,將業務拓展至日本,并借助日本品牌口碑效應,進一步滲透東南亞市場,這是存量市場時代企業發展的有效路徑。
從財務數據看,2025年三季度美的集團毛利率為25.87%,同比下降0.64個百分點;但凈利率為10.64%,同比提升5.58個百分點。這主要得益于公司家電業務雖受市場競爭影響毛利率有所下滑,但通過壓縮費用提升了凈利潤。其中,管理費用率和銷售費用率均有所下降,彌補了毛利率下降對凈利潤的影響。同時,公司研發費用率略有上升,顯示出對科技提升和技術進步的重視,將其作為未來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再看庫卡機器人的發展狀況。美的接手庫卡時,庫卡銷量在四大機器人企業(庫卡、發那科、ABB和安川)中位居首位,如今卻排名末位。單純從庫卡自身發展看,這場并購似乎并不成功。但從跨國并購的協同發展角度分析,情況并非如此。庫卡機器人作為美的集團ToB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2025年前三季度實現收入226億元,同比增長9%。庫卡中國占庫卡集團收入的比例從2024年的22%提升至30%,表明中國本土市場已成為庫卡增長的核心動力。庫卡份額下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失去歐美大量軍事國防領域訂單;二是其傳統銷售區域歐洲制造業衰退,整體需求下滑。隨著庫卡中國銷售額占比超過30%,其未來發展方向將聚焦中國,這也預示著德國工業的未來與中國市場緊密相連。目前,庫卡正穩步推進核心部件國產化,通過“藍橙實驗室”實現RV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國產化率達85%,成本下降35%。在2025年上海工博會上,庫卡推出的五大戰略級智能體產品,包括KUKA AI Vision視覺系統、iiQWorks工程軟件、KUKA CONNECT IOT設備運維系統、小庫AI助手和KUKA AMR Fleet移動機器人導航系統,本質上均屬于具身智能領域。
在庫卡業務重心轉向中國的同時,美的集團的其他業務開始加速拓展海外市場。2025年前三季度,美的海外營收達1823.6億元,同比增長17.8%,占總營收比例首次突破50%,標志著公司全球化戰略取得重大進展。其中,OBM(自有品牌)收入占ToC海外收入的45%以上,成為海外市場增長的核心動力。分區域看,公司各大區域營收增速穩定,東南亞區域同比增長22%,歐洲區域增長15%,亞太區域增長34%,中東區域增長20%,非洲區域增長33%。美的集團在全球布局了43個制造基地,2025年新增4個投產基地和4個在建基地。公司生產基地選址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如泰國、埃及、印尼等,以利用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并有效規避貿易壁壘。2025年,公司北美產能本土化率已達50%-60%,顯著提升了市場響應速度和成本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