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近日透露,公司正考慮建立自主芯片制造體系,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供應鏈瓶頸。這一決策源于他對現有供應商產能擴張速度的強烈不滿,尤其是臺積電和三星等主要合作伙伴的擴產計劃被其形容為“過于遲緩”。
在近期與投資機構的一次對話中,馬斯克明確表示,特斯拉對人工智能芯片的需求將因自動駕駛技術FSD的普及而呈現指數級增長。他預測,未來特斯拉每年所需的AI芯片數量可能達到1億至2000億顆,而現有供應商的產能規劃根本無法滿足這一需求。他特別指出,當詢問新建晶圓廠所需時間時,對方給出的五年周期在他看來“等同于無限期拖延”。
這并非馬斯克首次提出自建芯片工廠的設想。據公開信息顯示,這已是他第三次公開討論這一戰略,但此次他首次詳細闡述了當前供應鏈面臨的現實困境:主要代工廠商雖已制定五年擴產計劃,但在特斯拉追求的快速發展節奏下,這樣的時間表顯得過于漫長。馬斯克強調,若要在預期時間內實現Optimus人形機器人和自動駕駛車輛的規模化生產,特斯拉必須突破AI芯片供應的限制。
為實現這一目標,馬斯克提出了建造超大規模晶圓廠(內部代號“TeraFab”)的構想。他承認,從供應商的角度看,現有擴產速度已屬“閃電般迅速”,但特斯拉的發展需求不允許任何等待。他直言,若無法通過自建產能解決供應問題,特斯拉的技術部署將受到嚴重制約。
然而,這一計劃在行業分析人士中引發了廣泛質疑。資深半導體分析師丹·尼斯泰特指出,特斯拉若要推進芯片制造項目,將面臨多重挑戰:首先需要投入巨額資本性支出,這可能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造成壓力;其次,芯片制造需要高度專業化的技術團隊和核心知識產權,而這些并非特斯拉當前所具備;最后,全球半導體產業已形成高度分工的生態系統,新進入者難以在短期內打破現有格局。
有業內人士建議,特斯拉更務實的選擇或許是與現有代工廠深化合作。例如,通過注資臺積電等企業協助其擴充產能,而非獨立建廠。畢竟,這些供應商在響應客戶需求方面素有靈活高效的美譽,且已通過赴美設廠等戰略調整展現了對全球市場的重視。盡管馬斯克的“TeraFab”構想在資本市場引發了一定想象空間,但現實中的產業壁壘和供應鏈生態,仍使其大規模產能目標顯得遙不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