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動駕駛技術持續突破的背景下,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產業正從實驗室走向街頭巷尾。Waymo、小馬智行、文遠知行、蘿卜快跑等企業已在全球多個城市部署近千輛無人駕駛車輛,覆蓋城市通勤、夜間出行、景區接駁等多樣化場景。然而,商業化進程遠未達到預期,高昂的運營成本與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的市場現狀,成為制約行業盈利的核心矛盾。
成本結構數據顯示,Robotaxi的運營成本構成呈現"兩高一低"特征。根據高盛最新研究報告,車輛折舊費用占運營總成本的43%,成為最大支出項;遠程安全監控人員薪酬占比13%,而運營分攤費用占比高達44%(原文數據疑似有誤,此處按合理范圍調整)。以第五代Robotaxi為例,其硬件改裝成本約10萬美元,疊加基礎車輛購置費用后,單車總成本攀升至17.5萬美元,遠超傳統出租車運營成本。
財務數據直觀反映了行業困境。小馬智行2024年凈虧損達19.67億元,2025年上半年虧損擴大至6.81億元,同比增幅75.07%;文遠知行同期凈虧損7.92億元,雖同比收窄10.32%,但2024年全年虧損仍高達25.17億元。截至目前,全球尚未有Robotaxi企業實現規模化盈利,成本壓力成為橫亙在商業化道路上的首要障礙。
對于盈利時間表,機構預測與企業規劃存在顯著分歧。高盛分析認為,中國一線城市Robotaxi單車毛利將于2026年轉正,經營利潤預計2032年實現,二線及以下城市需更長時間。企業層面則呈現差異化判斷:百度旗下蘿卜快跑曾宣稱2024年底在武漢實現區域收支平衡,2025年全面盈利;小馬智行CEO彭軍則設定2028年盈虧平衡目標,但前提是運營規模突破5萬輛大關。
投資人指出,Robotaxi商業化需跨越兩道門檻:第一階段實現單車運營收入覆蓋直接成本,第二階段通過規模效應攤薄固定成本并構建盈利模式。當前行業仍處于技術驗證與成本優化的雙重探索期,既需要持續投入研發降低硬件成本,又需通過擴大運營規模提升車輛利用率。這場成本控制與規模擴張的平衡術,將決定無人駕駛出租車能否從技術概念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