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創始人雷軍近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重申了品牌對安全性的執著追求,強調將通過持續技術投入為用戶打造值得信賴的出行工具。這一理念在小米YU7車型上得到了全方位詮釋,該車型憑借創新設計與工程突破,成為汽車安全領域的新標桿。
在北美壓鑄協會主辦的2025年度國際壓鑄競賽中,小米YU7搭載的20合1一體化壓鑄鋁三角梁從全球參評作品中脫穎而出,斬獲最高榮譽——最佳結構獎。這項由北美最具影響力的壓鑄行業組織頒發的獎項,標志著小米在輕量化材料應用與結構優化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評審專家指出,該部件通過精密的拓撲優化設計,在保證強度的同時實現了32%的減重效果。
作為車輛碰撞安全的核心構件,這款三角梁采用獨特的跨系統集成方案,不僅承擔著碰撞力傳導的關鍵作用,還創新性地整合了熱管理系統組件。通過將空調壓縮機、冷媒管道等部件直接集成于結構本體,前艙空間利用率提升40%,創造出141升的超大前備箱容積。這種設計在近期實車碰撞測試中表現優異,能夠有效分散60%以上的正面沖擊能量。
車身結構方面,小米YU7通過多維度技術融合構建起立體防護體系。除獲獎的三角梁外,車輛還采用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將電池包直接作為結構件參與受力。配合后地板一體化壓鑄工藝,整車扭轉剛度達到47610N?m/deg,較傳統架構提升58%。實驗室數據顯示,在側面柱碰測試中,乘員艙變形量控制在行業標準的60%以內。
雷軍將小米的安全哲學概括為"剛柔并濟":剛性層面選用航天級鋁合金材料,關鍵部位抗拉強度達600MPa;柔性層面通過多級潰縮吸能設計,碰撞時能量吸收效率較傳統結構提升25%。這種設計理念在最新C-NCAP測試中得到驗證,YU7獲得五星安全評級,特別是在行人保護和主動安全項目取得滿分成績。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小米持續加大的研發投入。據公開資料顯示,小米汽車研發團隊中安全工程專家占比超過30%,建有包括碰撞實驗室、材料實驗室在內的12個專業測試中心。僅2024年,相關專利申請就超過200項,其中45%涉及被動安全技術創新。
在智能化浪潮中,小米同步推進安全技術的迭代升級。即將OTA升級的Xiaomi Pilot 4.0系統,將新增交叉路口AEB、誤加速抑制等12項安全功能。通過車端傳感器與云端大數據的協同運算,系統可提前2.3秒預判潛在風險,制動響應時間縮短至90毫秒。
行業分析師指出,小米YU7的成功標志著中國品牌在汽車安全領域實現從跟隨到引領的轉變。其創新的一體化壓鑄方案已被多家國際車企納入技術對標清單,預計將推動整個行業向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發展。隨著小米汽車產能的逐步釋放,消費者有望在更多車型上體驗到這種技術革新帶來的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