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搭載“祖沖之三號”同款芯片的超導量子計算機“天衍-287”近日完成搭建。該系統具備“量子計算優越性”,在特定任務處理速度上遠超傳統超級計算機,標志著我國量子計算實用化進程邁出關鍵一步。
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此前以封面論文形式刊發我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三號”最新成果。該原型機包含105個數據比特和182個耦合比特,成功實現對83比特32層復雜度“量子隨機線路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與現有最優經典算法相比,其處理速度提升達15個數量級(千萬億倍),綜合性能躋身國際前列。此次上線的“天衍-287”采用同款芯片架構,由中電信量子集團與國盾量子聯合團隊完成搭建調試,核心參數與“祖沖之三號”保持一致。
“量子計算優越性”是衡量量子系統性能的核心指標,指在特定任務中展現超越經典計算機的能力。這一突破不僅驗證了量子計算的可行性,更為實際應用奠定基礎。我國此前已通過“祖沖之二號”實現該領域首次突破,此次“祖沖之三號”及“天衍-287”的相繼問世,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在全球量子計算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搭建過程中實現三大技術突破:一是構建全國產化供應鏈體系,稀釋制冷機、測控電子學等關鍵部件均由國內廠商自主研發;二是研發AI賦能的芯片參數自動校準系統,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高效精準運維;三是創新“超量融合”架構,將量子計算機與“天翼云”超算中心直連,達成低延時交互與算力協同調度。這些創新使我國形成從硬件到云平臺的完整量子計算工具鏈。
據項目測控團隊負責人張鑫方介紹,搭建過程聚焦三大核心環節:首先確保國產稀釋制冷機在極端條件下穩定運行,為超導芯片提供持續低溫環境;其次構建全鏈條自主可控的測控系統,集成低溫信號處理鏈路與室溫測控軟件,結合AI輔助校準技術實現精密操控;最后通過硬件接口適配,使“天衍”云平臺及量子編程框架完成資源管理與任務調度,最終釋放云端服務能力。整個系統從集成到上線僅用時數月,展現我國量子工程化能力。
中電信量子集團于2023年發布的“天衍”量子計算云平臺已形成完整產品生態,覆蓋系統交付、云服務、教育研發及行業應用等領域。該平臺目前訪問量突破3700萬次,服務全球60余個國家用戶,累計完成超270萬次實驗任務。通過融合176量子比特超導計算與天翼云超算能力,平臺在算力調度、軟硬件服務及商業探索方面均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為金融、醫藥、材料等領域提供量子計算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