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視野·新生態·新機遇”為主題的2025世界動力電池大會近日在四川宜賓國際展覽中心落下帷幕。為期兩天的展會中,低空飛行器、電動船舶等創新產品成為焦點,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大會期間共簽署180個合作項目,總金額達861.3億元,項目覆蓋動力電池、新型儲能、光伏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綠色能源領域,彰顯出強勁的產業集聚效應。
我國動力電池產業近年來在市場規模、技術創新和配套體系等方面取得顯著突破。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產量為83.4GWh,至2024年已突破1000GWh,四年間增長超十倍。多位行業專家指出,動力電池不僅支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更在新型儲能、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開辟出新的增長空間,成為推動能源革命的關鍵力量。
在市場格局方面,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持續提升。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十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合計市場份額超過60%。今年前三季度,國內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達493.9GWh,同比增長42.5%。應用場景的拓展成為產業增長的新引擎,儲能、低空經濟、電動船舶等領域的需求激增,為動力電池產業注入強勁動力。
新型儲能領域正迎來爆發式增長。高工產研儲能研究所統計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國內儲能鋰電池出貨量達430GWh,全年預計突破580GWh。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表示,儲能行業與AI技術的融合正在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數據中心對綠色、安全、高效的能源配置需求,為動力電池在儲能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空間。協鑫正與英偉達、華為等企業合作,推進能源大模型研發,構建分布式能源、虛擬電廠等應用場景。
低空經濟成為動力電池應用的另一重要賽道。展會期間,寧德時代與上海峰飛航空聯合展示的搭載凝聚態電池的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引發關注。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和安全性能直接影響低空航空器的續航和運營效率。多家企業已加速布局該領域,電動船舶、具身智能、電動工具等新興應用也在快速崛起,進一步拓展了動力電池的市場邊界。
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介紹,公司量產的第四代磷酸鐵鋰電池在性能上全面領先行業主流產品,第五代產品已實現量產,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取得新突破。今年推出的鈉離子電池“鈉新”系列,降低了對鋰資源的依賴,解決了低溫性能痛點,為北方地區新能源汽車普及提供了解決方案。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表示,公司全球首創的“電解質熱復合轉印工藝”攻克了半固態電池量產難題,第一代270Wh/kg方形電芯已量產,第二代400Wh/kg產品計劃2026年交付。
全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的制高點,其商業化進程備受關注。業內普遍認為,全固態電池的大規模應用仍需時間。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原副總經理吳志新預計,半固態電池將有5至7年的商業窗口期,全固態電池或于2032年至2033年實現規模化裝車。長安汽車副總裁鄧承浩則認為,2030年是最樂觀的商業化預期,量產可能推遲至2035年。他透露,深藍汽車計劃2027年實現固態電池裝車示范運行,2030年后量產。
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成為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隨著動力電池逐步進入規模化退役階段,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建議,應建立覆蓋生產、回收、梯次利用和再利用的閉環體系,確保資源穩定供給和環境污染風險可控。業內人士指出,回收利用不僅能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轉型,回收鋰在原料供給中的占比還將持續提升,應用場景也將進一步延伸。
我國動力電池產業正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供應鏈。目前,我國已形成完備的產業鏈體系,供應全球約70%的電池材料和超60%的動力電池。今年前三季度,動力電池出口量達130GWh,同比增長32.7%。企業通過投資建廠、設立研發中心等方式,積極布局歐洲、東南亞和非洲市場,鋰電池已成為中國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重要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