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領域的“搶人大戰”正進入白熱化階段,互聯網巨頭們紛紛祭出高薪、股權、創新激勵等組合拳,試圖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競賽中占據先機。據業內人士透露,頂尖應屆博士的年薪已飆升至200萬至400萬元區間,主要流向清華、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高校培養的科研新銳。
小米集團近日宣布引入“AI天才少女”羅福莉,這位被傳獲雷軍“千萬年薪”邀約的90后科學家,將主導通用人工智能(AGI)方向的研究。與此同時,字節跳動內部正推進一項名為“豆包長期激勵計劃”的試驗,通過設立“虛擬股”機制并配套期權回購條款,將員工收益與公司業務表現深度綁定。知情人士稱,該計劃突破了傳統期權年行權的限制,更接近美企的月度或季度行權模式,標志著中國企業在AI人才激勵領域的制度創新。
薪酬競爭已呈現多極化趨勢。字節跳動除推出“豆包股”外,還為Seed部門大模型團隊發放每月10萬元專項津貼;小紅書則通過“現金+期權”的組合方案彌補資金規模劣勢。獵頭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AI崗位薪資漲幅普遍超過50%,算法工程師等核心職位年薪輕松突破百萬。某大廠跳槽至字節的技術人員,年薪從50余萬直接翻倍至百萬以上。
技術方向轉型正重塑人才需求結構。多模態交互、世界模型(World Model)成為新焦點,相關崗位需求量激增。阿里通義實驗室近期持續招募多模態交互專家,其負責人許主洪(Steven Hoi)9月轉崗后,團隊規模已擴大30%。具身智能(Embodied AI)領域同樣炙手可熱,具備物理建模能力的跨學科博士成為搶奪對象,某創業公司甚至要求候選人同時掌握大模型訓練、跨模態架構設計及學術表達能力。
企業招聘策略呈現明顯年輕化特征。獵頭觀察發現,畢業1-2年的高潛力博士最受青睞,部分在讀博士生已被企業提前“鎖定”。這種趨勢背后,是AI研發對創新活力的極致追求——某頭部企業HR直言:“相比經驗,我們更看重候選人的思維銳度和突破能力。”
地理版圖也在悄然變化。受美國研發成本攀升影響,新加坡正崛起為AI區域中心,多家初創企業將核心團隊遷至當地負責算力調度與模型研發。國內企業則通過校企合作實現人才截流,某互聯網大廠與頂尖高校共建的聯合實驗室,已提前簽約20余名博士生。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本質是AI核心創造力的爭奪。當“豆包股”遇上“天才少女”,當世界模型取代語言模型成為新戰場,中國科技企業正在用制度創新與資本力量,試圖改寫全球AI競爭的底層邏輯。誰能在這場馬拉松中留住真正的創新者,誰就可能拿到通往未來的入場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