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新聞女王2》近期引發觀眾熱議,不僅因其緊扣時代脈搏的劇情設計,更因劇中對人工智能在傳媒領域應用的深刻探討。劇中,離職的電視節目王牌主播文慧心遭遇前公司利用AI技術復刻其聲音與形象,打造出“AI主播文慧心”繼續播報新聞。面對這一挑戰,文慧心選擇與AI主播正面交鋒,用實際行動證明人類在新聞領域的獨特價值。與此同時,現實中的“文慧心”化身帶貨主播,為某款AI辦公應用軟件代言,這一情節設計巧妙映射了當下廣告業與AI技術深度融合的現狀。

這部劇集被觀眾戲稱為“廣告女王”,其前置、中插、植入等各類廣告多達近20個,廣告主之間的激烈競爭甚至超越了劇情本身。這一現象折射出當下傳播學與營銷學的高度融合,廣告已成為驅動現代社會運轉的重要力量。然而,廣告業的繁榮背后,廣告主和廣告商卻面臨利潤空間被壓縮的困境。錢究竟流向了哪里?答案指向了技術驅動的新型廣告業態。
在傳統媒體時代,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和戶外廣告牌構成五大核心傳播渠道。媒介所有者憑借對有限資源的壟斷,掌控著信息流通與大眾認知。企業主為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惜重金塑造品牌形象,黃金時段的電視廣告、報紙頭版等稀缺資源成為爭奪焦點。廣告商通過批量購買媒體版面或時段獲取折扣,再加價轉售給客戶,形成“媒介代理”的盈利模式。這一時期,廣告業依賴對媒介渠道和創意生產的雙重壟斷,享受著物質生活從匱乏走向豐富帶來的紅利。
互聯網的崛起徹底打破了這一格局。meta、谷歌、字節跳動等技術平臺憑借海量用戶數據和先進算法,成為新的權力中心。這些平臺通過實時競價機制,根據用戶行為數據精準預測購買傾向,實現廣告投放的智能化與高效化。以eCPM(有效千次展示成本)為核心的算法模型,將廣告展示機會分配給出價最高且轉化率預測最優的廣告主。這種技術驅動的模式,使流量平臺取代傳統廣告商,攫取了廣告產業鏈中最豐厚的利潤。以meta為例,其廣告收入占比超過90%,即便在經濟下行期仍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廣告收入高達1606億美元。
AI技術的普及進一步加速了廣告業的變革。文生圖、文生視頻等新技術大幅降低創意門檻,將傳統需要數周完成的創意構思壓縮至小時級。可口可樂等品牌已開始廣泛應用AI生成廣告內容,以節省預算并快速響應市場熱點。廣告主對這類技術的接受度極高,因為它們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升廣告與熱點的契合度。面對這一趨勢,廣告商不得不加快轉型步伐,以避免被市場淘汰。

部分廣告商已通過AI技術實現業績突破。匯量科技旗下的Mintegral平臺利用AI算法優化廣告投放效果,幫助廣告主提升投資回報率。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收同比增長47%,股價自年初以來漲幅超過一倍。藍色光標則采取不同策略,其自研的BlueAI平臺深度滲透營銷全流程,從創意生成到視頻制作均實現智能化。盡管目前盈利狀況一般,但市場對其AI廣告業務的增長潛力充滿期待,近一年股價漲幅超過30%。傳統廣告巨頭也在積極布局,IPG、陽獅集團、WPP等公司通過收購AI數據分析企業,試圖在科技巨頭的圍剿中奪回市場主動權。
廣告平臺對AI廣告的野心更為顯著。以快手的可靈AI為例,該平臺通過提供P端訂閱服務和B端API服務,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突破2.5億元,成為快手股價上漲的重要支撐。這些收入既來自視頻創作者和廣告從業者的訂閱付費,也來自廣告營銷、影視動畫等行業企業的技術服務費。廣告商與廣告平臺的關系因此變得更加微妙:前者依賴后者提供的流量和技術支持,后者則通過壟斷用戶注意力收取“數字地租”。對于廣告主而言,從平面廣告到AI廣告的付費模式轉變,并未改變其核心需求——觸達消費者。而這一切成本的最終承擔者,仍是廣大消費者。他們在購買商品時,無形中為整個廣告產業鏈的運轉支付了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