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財經編輯彼得·蘭德斯近日在北京體驗了中國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直言其駕駛體驗“絲滑流暢”。盡管美國企業Waymo在本土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但中國自動駕駛公司正憑借技術迭代與成本優勢加速全球化布局,在歐洲、中東和東南亞市場形成先發態勢。

蘭德斯試乘的兩輛自動駕駛出租車中,一輛配備行政級座椅與寬敞行李空間,全程無需人工干預。車輛在北京復雜路況中靈活應對違規停車、突然變道等場景,其風險判斷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文遠知行的車輛在雙車道行駛時,遇右側車輛違停且司機開門下車,系統通過輕點剎車保持安全距離,待行人離開后迅速超車,展現出接近人類駕駛員的決策邏輯。
中國自動駕駛行業已形成規模化商業運營。百度、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三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累計投放數百輛無人駕駛出租車開展付費服務。其中百度運營車輛超1000輛,截至8月已完成1400萬次出行服務;Waymo雖在5月宣布達成1000萬次服務里程碑,但其國際布局僅限于日本測試與倫敦市場計劃,特斯拉自動駕駛出租車則仍局限于得州奧斯汀且需配備安全員。
成本優勢成為中國企業競爭利器。小馬智行CFO王皓俊透露,其車輛硬件成本顯著低于Waymo,這為配置豪華座椅、按摩功能等增值服務留出空間。文遠知行營銷總監梅芙·張強調:“我們不僅追求技術精度,更注重打造沉浸式乘車體驗。”用戶可通過語音點播音樂、調節車內環境,甚至與系統進行自然交互。
全球化賽道上,中國公司正通過戰略合作突破地域限制。百度與Uber達成協議,將在亞洲和中東地區部署數千輛自動駕駛車輛;與Lyft的合作則鎖定歐洲市場,首批覆蓋德國、英國,并計劃年內拓展至東南亞。相比之下,美國通過高關稅構筑的貿易壁壘,短期內將阻礙中國自動駕駛車輛進入本土市場。

技術迭代層面,中國企業采用“真實數據+模擬訓練”雙軌模式提升系統魯棒性。小馬智行通過生成海量合成數據,模擬極端路況訓練自動駕駛算法,王皓俊認為這種技術路徑能有效應對現實世界中的罕見場景。Momenta則另辟蹊徑,通過為數十萬輛有人駕駛車輛提供輔助駕駛系統,收集匿名視頻數據優化AI模型,其技術已獲Uber青睞,將于明年在慕尼黑啟動歐洲首站服務。
盡管前景廣闊,行業仍面臨盈利挑戰。通用汽車因Cruise項目投入百億美元后終止運營,暴露出商業模式的不確定性。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雖營收持續增長,但單季度收入仍處百萬美元級別,且持續虧損。兩家公司上周在香港二次上市首日股價下跌,反映資本市場對盈利能力的審慎態度。安全爭議始終如影隨形——今年5月小馬智行車輛發生自燃事件,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凸顯技術規模化應用的風險管控難題。
特斯拉CEO馬斯克在財報會議上直言:“自動駕駛將帶來顛覆性變革,但部署必須極度謹慎。”這一觀點道出行業共識:在技術突破與商業化的十字路口,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引發信任危機。中國公司能否憑借成本優勢與本土化策略在全球市場突圍,仍需時間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