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貝爾近日發布的《2025年AI-ICT賦能與重構白皮書》指出,人工智能與信息通信技術(ICT)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全球產業格局。這份報告系統梳理了技術演進方向、產業變革路徑及戰略實施框架,為ICT基礎設施升級提供重要參考。
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呈現中美歐三極驅動格局。美國依托英偉達等企業的算力優勢,加速推進超級AI中心建設,其星際之門項目首期即部署40萬張GPU;中國通過"東數西算"工程優化算力布局,2024年AI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歐盟則通過《人工智能大陸行動計劃》培育細分領域領軍企業。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AI市場規模達6382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增至7576億美元,企業AI應用滲透率已達78%。
技術演進呈現三大特征:一是規模化發展進入新階段,"新摩爾定律"推動智能算力年增速達500%,模型參數突破萬億級,訓練范式從預訓練向"后訓練+推理驅動"轉型;二是計算通信關系重構,AI任務產生的神經網絡流量對網絡無阻塞傳輸提出嚴苛要求,推動行業從內容傳輸向任務執行時代跨越;三是雙向賦能生態形成,AI通過大模型優化網絡運維,ICT基礎設施通過算力集群支撐AI訓練推理,構建技術共生體系。
融合發展面臨六大技術挑戰:模型層面需突破多模態大模型和視覺語言行動模型(VLA)的部署瓶頸;框架領域要實現訓練框架(如DeepSpeed)與推理框架(如vLLM)的軟硬件協同;數據環節需解決私域數據開發、世界模型構建及數據耗盡問題;網絡基礎要求智算中心具備Scale up/Scale out無損互聯能力;網絡賦能方向需通過NetGPT實現模型與網絡的深度適配;智能體發展則要推動跨領域任務執行的Agentic AI和物理具身智能體的落地應用。
戰略實施層面,白皮書提出"AI+6CMQ"發展框架,重點布局6G-AI創新、數字化轉型融合、AI數據中心(AI-DC)、AI無線接入網(AI-RAN)、高階自智網絡、工業智能體及生態標準建設七大領域。實施路徑強調夯實數據與模型基礎,整合GPU、ASIC、QPU等多元算力資源,通過產業協同和標準制定構建從戰略規劃到市場落地的完整閉環。
報告特別指出,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碳基硅基系統的協同進化將成為長期發展方向。面對神經網絡流量激增帶來的挑戰,ICT產業需通過技術創新和生態協作,支撐AI技術從數字世界向物理世界滲透,最終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基礎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