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新能源汽車領域關于三元鋰電池與磷酸鐵鋰電池的技術路線之爭從未停歇。由于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較高,且國內主流產品多出自頭部電池企業,部分廠商在采購時更傾向于選擇三元鋰電池。這種市場偏好逐漸形成一種認知偏差:三元鋰電池被視為更高端的技術方案,而磷酸鐵鋰電池則被貼上“經濟型”標簽。這種印象的強化,與早期主打磷酸鐵鋰路線的比亞迪品牌定位不無關聯——作為從經濟型市場起步的車企,其技術選擇進一步加深了外界的誤解。

東京車展期間,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在一場行業溝通會上,首次系統回應了外界對磷酸鐵鋰技術路線的質疑。他指出,近年來多起非磷酸鐵鋰車型的燃燒事故,已導致消費者對電動汽車安全性產生普遍擔憂,但多數用戶并未區分電池類型。比亞迪堅持全系車型采用磷酸鐵鋰電池,不僅基于當前產品,更涵蓋未來所有車型規劃。“安全是產品的底線,也是最大的豪華。”李云飛強調,這一技術路線不會因市場短期需求而改變。
他以中國公交電動化15年的實踐為例:全國數百萬輛電動大巴均采用磷酸鐵鋰電池,至今未發生重大燃燒事故。這一數據背后,是技術路線對公共安全的高度負責。對于部分廠商可能因追求續航數據而回歸三元鋰電池的猜測,李云飛直言:“希望行業從安全本質出發,重新評估技術選擇的價值。”
此番言論引發媒體廣泛討論。有觀點認為,比亞迪的表態暗含對技術路線競爭的擔憂,尤其是針對部分廠商可能通過切換電池類型提升產品參數的做法。但更多專業評論指向更深層的行業共識:三元鋰與磷酸鐵鋰并非非此即彼的關系。某資深汽車媒體人援引專家觀點指出,國際市場上大量搭載三元鋰電池的車型同樣保持安全記錄,而國內磷酸鐵鋰車型也并非完全無事故。這種“并行發展”的提法,既承認了磷酸鐵鋰在原理上的安全性優勢,也避免了因過度強調單一技術路線而引發消費者恐慌。

事實上,比亞迪堅持磷酸鐵鋰路線多年,始終面臨市場質疑與技術壓力。從早期被視為“低端方案”,到如今通過刀片電池等技術革新實現安全性與能量密度的平衡,其技術路線正經歷口碑反轉。這種轉變不僅源于產品性能的提升,更反映了市場對電動汽車安全需求的深刻認知——當續航里程逐漸趨同,電池安全正成為消費者決策的核心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