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進博會的展臺上,一批融合“中國智造”元素的產品格外引人注目。豐田展臺首次亮相的D級轎車搭載了鴻蒙座艙系統,滬上機器人企業節卡與德國舍弗勒集團聯合研發的協作機器人,正精準完成齒輪箱自動化裝配任務。全球醫療器械巨頭波士頓科學展出的四款未上市新品,均產自上海臨港的智能工廠——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中國制造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的生動圖景。
這種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制造正經歷從“輸出產品”到“輸出能力”的質變。豐田全新D級轎車鉑智7的座艙系統、節卡機器人的精密裝配技術、波士頓科學的智能工廠方案,均印證著中國創新要素正通過技術賦能、標準輸出、產能合作等方式,重塑全球產業分工格局。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連續多年保持首位,在5G、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利申請量位居世界前列。
支撐這種轉變的,是中國產業體系持續迭代的內生動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國通過構建科技、人才、教育協同發展機制,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與新興產業前瞻性布局。上海臨港智能工廠的崛起,正是這種戰略的縮影——這里不僅聚集著全球頂尖醫療設備制造商,更形成了覆蓋研發、生產、物流的完整創新生態。這種體系化優勢,使中國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占據關鍵節點。
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動的當下,中國始終以開放姿態維護全球產業鏈穩定。本屆進博會首設的“最不發達國家產品專區”,吸引43個最不發達國家的企業參展,展品數量較上屆增長30%。這種“義利兼顧”的實踐,與某些國家筑墻設壘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數據顯示,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額已突破3400億美元,成為全球企業共享中國機遇的重要平臺。
進博會本身已成為驅動全球產業合作的“中國引擎”。通過搭建技術交流、產能對接、規則協商的多維平臺,展會不僅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流動,更在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催生大量跨國合作項目。這種超越傳統展銷會的創新生態,使中國在全球創新鏈條中的角色從參與者轉變為引領者。
連續八屆舉辦的進博會,持續向世界傳遞著開放合作的堅定信號。當某些國家熱衷于“脫鉤斷鏈”時,中國正以實際行動證明:只有堅持多邊主義、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才能為動蕩變革中的世界注入確定性。這種基于共同發展的開放理念,正在重塑全球經濟治理的底層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