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機器人技術公司Mimic Robotics近日宣布完成1600萬美元A輪融資,由法國風投機構Elaia領投,Speedinvest等機構跟投。至此,這家成立僅一年的初創企業累計融資額突破2000萬美元,資金將主要用于加速物理AI模型研發與類人機械手量產。
與傳統全身類人機器人不同,Mimic選擇"手腦分離"的技術路徑——通過將自主研發的AI靈巧手與現有工業機械臂結合,構建可快速部署的解決方案。公司聯合創始人Stephan-Daniel Gravert指出:"在工廠場景中,機械臂的移動能力已足夠成熟,真正需要突破的是末端執行器的智能水平。"這種模塊化設計使系統部署成本降低40%,同時將復雜操作的學習周期從數月壓縮至數周。
當前制造業正面臨雙重挑戰:全球勞動力缺口超過2000萬,而傳統工業機器人僅能完成30%的裝配任務。Mimic的技術已通過多家財富500強企業的生產驗證,包括汽車零部件精密組裝、電子設備柔性檢測等場景。某國際物流巨頭測試顯示,其機械手在包裹分揀中的錯誤率較傳統設備降低72%,且能自適應處理非常規尺寸物件。
作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衍生項目,Mimic團隊匯聚了25位跨學科專家,其中60%成員擁有機器人控制與計算神經科學雙重背景。公司去年獲得瑞士聯邦創新局無股權融資,并入選亞馬遜云科技生成式AI加速器計劃。首席執行官Stefan Weirich透露,正在與三家歐洲汽車制造商共建"數字孿生工廠",通過虛擬環境訓練機械手處理上萬種異常工況。
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到2035年全球靈巧操作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380億美元,其中制造業應用占比超過60%。不同于波士頓動力等公司聚焦通用型人形機器人,Mimic選擇深耕垂直領域,其機械手已實現0.1毫米級操作精度,可完成導線插接、精密器件檢測等傳統自動化難以實現的任務。目前公司正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合作開發觸覺反饋系統,未來機械手將具備人類級別的物體感知能力。
本輪融資后,Mimic計劃在慕尼黑設立歐洲研發中心,并啟動北美市場準入認證。其技術路線已獲得歐盟"數字工業平臺"計劃支持,該計劃旨在2030年前建成覆蓋主要工業國的機器人操作標準體系。隨著德國"工業4.0"與法國"機器人復興"計劃的推進,歐洲企業正加速布局智能操作設備領域,Mimic的模塊化方案或將成為連接現有工業基礎設施與AI技術的關鍵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