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屆中國IPv6創新發展大會的互聯網新質發展分論壇上,一場關于網絡技術變革的深度探討引發行業關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滲透全球產業體系,傳統互聯網架構正面臨從"連接工具"向"智能平臺"的質變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主旨演講中強調,互聯網發展已進入"新質化"階段,需在IPv6基礎上構建具備智能感知、自主決策能力的下一代網絡體系。
數據顯示,我國IPv6發展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全國IPv6活躍用戶規模突破8.65億,移動網絡IPv6流量占比達69.02%,標志著全球最大規模的IPv6商用網絡基本建成。但專家指出,當前網絡建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新階段,如何讓網絡從"可用"走向"好用",成為支撐工業互聯網、AI大模型訓練等新型應用的關鍵。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敖立提出,新質互聯網的核心在于實現"創新突破"與"質量躍升"的雙重目標。IPv6+技術通過擴展地址空間、增強網絡可編程能力,為業務創新提供了基礎支撐。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則將推動網絡從被動承載向主動服務轉型,形成"云-網-邊-端"協同的新生態。
在技術演進路徑方面,智能IP廣域網(AI WAN)成為論壇焦點。華為中國運營商網絡解決方案負責人王崇介紹,該方案通過三大技術突破重構網絡能力:在傳輸層面,采用智能路由優化算法實現跨地域算力高效調度,某試點項目在百公里距離上將算力損耗控制在5%以內;在體驗保障方面,構建應用級感知系統,為AI健身、實時交互等場景提供差異化服務承諾;在安全防護領域,建立芯片級攻擊識別機制,形成覆蓋傳輸、身份、行為的全維度防護體系。
這種技術變革正重塑產業認知。與會專家認為,AI WAN不僅代表網絡技術的升級,更標志著發展理念的轉變——網絡將從單純的"信息通道"進化為具備自主優化能力的"智能體"。這種轉變恰好契合了產業數字化轉型對網絡基礎設施的新要求,為智能汽車、低空經濟、具身智能等新興領域提供了關鍵支撐。
鄔賀銓院士特別指出,中國在IPv6規模部署和智能網絡創新方面已形成獨特優勢。通過持續的技術迭代和場景驗證,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網絡發展道路。隨著AI WAN等創新方案的逐步落地,中國互聯網產業正在構建連接智能時代的新質基礎設施,為全球數字化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