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行業正站在智能化轉型的關鍵節點。作為全球最大的化工生產國,我國化工產業規模持續擴張,占全球總產量近四成。然而,行業長期面臨高能耗、波動性強、利潤率下滑等挑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石油和化工行業營收同比增長2.1%,但利潤總額同比下降8.8%,凸顯出"規模擴張但效益承壓"的發展困境。傳統自動化系統已難以滿足復雜生產場景的實時優化需求,行業迫切需要突破性解決方案。
10月29日,云鼎科技在北京發布化工行業專屬大模型——云鼎伏羲大模型。這款歷時兩年研發的智能系統,深度融合了化工工藝機理與專家經驗,標志著我國化工智能化進入新階段。與消費級AI的炫目展示不同,發布會現場通過參數曲線、能耗對比等數據,直觀呈現了模型在氣化配煤、甲醇精餾等關鍵環節的優化效果,引發行業高度關注。
化工生產的復雜性遠超普通工業場景。從原料投入到產品產出,涉及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和能量傳遞過程。當前生產中,工藝控制高度依賴經驗判斷,面對原料波動和工藝耦合,參數調整往往滯后,導致能耗居高不下、產品質量不穩定。更嚴峻的是,企業數據系統割裂,AI算法重復開發,工藝知識沉淀不足,安全合規隱患突出,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行業智能化進程。
針對這些痛點,云鼎科技構建了"神農-倉頡-伏羲"三位一體解決方案。其中,神農數字化平臺作為基礎,解決了80%的通用數字化難題;倉頡智能體工廠通過低代碼開發,實現AI應用的快速規模化復制;伏羲大模型則作為智能中樞,注入行業核心知識。這一體系形成了從基礎設施到應用開發,再到智能決策的完整閉環。
伏羲大模型的核心優勢在于其專業深度。通過將礦山大模型的通用能力與化工領域數十年積累的工藝知識相結合,模型在多個關鍵環節實現突破:氣化配煤環節,煤質預測周期從數周縮短至五分鐘,噸煤成本降低0.5元;甲醇精餾過程中,噸甲醇蒸汽消耗下降3.95%,年創效超三百萬元;低溫甲醇洗裝置實現90%的人工操作替代,向"黑屏操作"目標邁進。
在安全管控方面,該方案將AI視覺技術與核心生產場景深度融合。在魯南化工等企業,系統覆蓋20余類風險監測點,3秒內即可發現異常,告警準確率達92%以上,實現了從"人防"到"技防"的轉變。這種前置性的安全防控,有效降低了生產風險。
與通用大模型不同,伏羲大模型具有顯著的產業特性。它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通過標準化遷移實現模型復用。在云鼎倉頡平臺上,同一個模型可應用于不同裝置、不同企業,甚至不同反應體系。這種"工廠式"開發模式,使AI從昂貴的定制方案轉變為可規模化生產的工業部件。
實際應用效果顯著。在榆林能化,系統融合原煤數據與煤氣化工藝,構建的高精度預測模型對關鍵指標的平均預測偏差小于3%;魯南化工的低溫甲醇洗優化系統實現工況自適應調節,人工干預頻次降低90%以上;某煤制油項目通過64臺高清攝像頭與大模型視覺技術結合,實現輸煤皮帶全天候監測,巡檢工作量減少70%。
從礦山到化工,云鼎科技的智能化探索展現了中國特色技術路徑:以產業需求為核心,以大模型為中樞,構建行業生態體系。盤古大模型提供底層算力支撐,倉頡平臺負責智能體開發,神農平臺承載數字化管理,伏羲模型深入生產底層。這種全鏈條解決方案,正在重塑中國工業的智能化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