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搭載標準模塊化電池換電系統的貨船“河豚蔚藍01”近日完成定型試驗,標志著我國內河航運邁入智能換電時代。該船由三點水新能源科技自主研發,今年4月在安徽蕪湖長江段成功下水,其技術突破填補了全球船舶動力領域的多項空白。
研發團隊以軌道交通升級為靈感,將高鐵“車-站-軌-云”協同體系移植到水運場景。董事長鄭天保介紹,傳統船舶充電需5至8小時,而內河港口泊位與船舶比例高達1:15,導致港口周轉效率低下。新船采用的PACK換電系統,單塊430kWh電池更換僅需5分鐘,6塊電池整體換裝不超過30分鐘,使單泊位日服務能力從6-8艘提升至12艘以上。
該船動力系統實現三大技術跨越:首次在船舶領域應用車規級電機,實測效率突破97%;構建“貨-船-岸-云”一體化智能系統,專為合肥至蕪湖貨運專線設計;開發“船-車-儲”共享電池包體系,已申請370余項專利。標準化電池艙室設計兼容多種場景,同一電池包可適配港口重卡、AGV叉車及儲能設備。
在兼容性方面,技術團隊基于成熟車用電池平臺開發出23項船舶特殊環境適配技術。自主研發的電池管理系統能自動識別貨運、儲能等不同場景,并完成鹽霧、振動、溫變等極端環境測試。通過軟硬件標準化改造,電池包在船舶顛簸、潮濕等工況下仍保持穩定性能。
安全性能實現雙重創新:主動安全層搭載AI熱失控預測算法,可提前30分鐘預警電池異常;被動安全層首創電芯級高溫抑制技術,將熱擴散時間延長至15分鐘。針對換電過程中的瞬時失電問題,研發團隊開發出柔性供電系統,確保船舶動力不間斷切換。
目前,該技術已通過中國船級社認證,相關標準正在納入內河航運規范體系。業內專家指出,這項突破不僅解決了內河航運的充電瓶頸,更為全球船舶電動化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方案。隨著首批換電站的規劃建設,我國內河貨運有望在三年內實現30%的電動化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