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GPU領域正經歷一場資本市場的關鍵考驗。作為行業公認的“四小龍”之一,由AMD前高管團隊創立的沐曦股份,即將在10月24日迎來上市審核。這家成立僅五年的科技企業,憑借對標英偉達H100的C700系列GPU產品,以及宣稱構建的國產供應鏈體系,擬通過39.04億元融資沖刺資本市場,承載著國產高端芯片突破的期待。然而,在技術光環背后,持續擴大的虧損、緊張的現金流以及復雜的客戶關系,讓這場IPO之路充滿變數。
財務數據顯示,沐曦股份的虧損規模遠超市場預期。2022年至2024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77億元、-8.71億元和-14.0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過30億元,且虧損幅度逐年擴大。2025年第一季度,單季虧損仍達2.33億元,盈利壓力持續加劇。與此同時,有息債務從2022年的2349.12萬元激增至2024年的22.91億元,兩年增長近百倍。更嚴峻的是,2025年一季度短期債務占比高達92%,償債壓力集中爆發,對持續虧損的企業構成巨大考驗。
現金流惡化進一步加劇了經營困境。2022年至2024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累計凈流出超過38億元;2025年一季度,現金流狀況仍未改善,繼續凈流出5.31億元,累計“失血”金額達43.61億元。持續的現金凈流出不僅影響日常運營,更對研發投入和產能擴張等長期戰略形成制約。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的變化也值得關注。報告期內,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從0萬元增至6.15億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從2023年的69.97%攀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191.96%,若下游客戶財務狀況惡化,可能引發壞賬風險。預付賬款余額則從5178.40萬元增至11.07億元,占流動資產的比例最高達26%,反映出公司在供應鏈中的議價能力較弱,進一步加劇了現金流緊張。
業績真實性成為市場質疑的焦點,核心問題集中在客戶結構上。2025年一季度,上海源廬加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第二大客戶,貢獻了9095.93萬元銷售額,占主營業務收入的28.39%。然而,這家重要客戶同時也是沐曦股份申報前12個月的新增股東。更引人關注的是收入確認方式:2024年下半年簽署的GPU板卡銷售合同采用“驗收確認”模式,即需等待客戶完成服務器搭建和模型調試后才確認收入,而行業慣例通常以客戶簽收為節點。這種與行業慣例不符的操作,引發了市場對公司調節收入節奏以滿足IPO業績要求的質疑。
針對上述問題,上交所在問詢函中要求公司說明:源廬加佳是否為關聯方,交易定價是否公允,付款條款是否符合行業慣例,以及以驗收確認收入的原因及合理性。沐曦股份回應稱,由于源廬加佳直接或間接持股比例低于1%,因此不屬于關聯方。但市場對這一解釋并不買賬,“股東+大客戶”的雙重身份,疊加非慣例的收入確認標準,讓外界對公司業績真實性產生懷疑。客戶集中度過高的問題同樣突出。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前五大客戶銷售金額占比分別為91.58%、71.09%和88.35%,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意味著公司業績高度依賴少數客戶,一旦重要客戶減少采購或出現財務問題,將對經營產生重大沖擊。
在沖刺IPO的關鍵階段,沐曦股份的財務操作和公司治理問題也引發關注。最引人爭議的是巨額服務費支出:2025年1-3月,公司管理費用中的“服務費”高達9181.51萬元,占當期管理費用的60.14%,主要為融資顧問費。這一現象被市場質疑為“以融資為目的的融資”,即公司投入大量資金用于上市相關服務,而非核心研發和生產環節,引發了對資金使用效率的擔憂。
股權結構穩定性也存在潛在風險。根據公司股東協議,若本次上市申請被撤回、終止、否決或注冊文件失效,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回購義務將自動恢復。若發生上述情形且回購義務人資金不足,實際控制人可能通過出售股份籌措資金,導致股權結構發生較大變化,進而影響經營決策的穩定性。
公司治理方面,沐曦股份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目前,公司存在一起尚未了結的期權仲裁事項,一名前員工就期權回購事宜提起仲裁,反映出公司在治理機制、員工激勵與權益保障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公司確認的股份支付費用累計達6.02億元,其合理性和定價公允性也受到市場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