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航天產業快速發展的當下,運載火箭的可回收技術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全球范圍內,SpaceX憑借可回收火箭技術實現了發射成本的大幅下降,進而在市場份額和經濟效益上取得了顯著突破。這一成功模式不僅改變了傳統火箭行業的經濟模型,也為國內商業航天企業提供了重要參考。
SpaceX的發展歷程堪稱典范。自2002年成立以來,該公司經歷了多次發射失敗和資金危機,直到2008年成功發射“獵鷹一號”火箭才扭轉局面。2015年,隨著可回收技術的成熟,SpaceX的發射成本大幅降低,進而推出了“星鏈”業務,成為全球首個實現無死角覆蓋的電信運營商。目前,SpaceX每年發射次數已超過130次,每枚火箭可重復使用30次,發射成本降至傳統火箭的四分之一,毛利率超過80%。
相比之下,國內商業航天企業在可回收技術方面仍存在差距。以長征五號為例,其運載能力與SpaceX的“獵鷹”系列相近,但單發費用和每公斤發射成本均約為“獵鷹九號”的三倍。國內企業目前正積極追趕,已有五家實體在液體可回收火箭領域開展高空回收實驗,技術進度整體處于SpaceX2014年中的水平。
在火箭類型選擇上,固體火箭與液體火箭各有優劣。固體火箭發射速度快,適合軍事用途,但比沖小、推力有限,難以發射大型衛星星座。液體火箭則比沖大、運載能力強,且燃料費用不足總成本的1%,回收后經濟價值顯著,因此成為商業航天可回收技術的核心發展方向。
深藍航天是國內液體可回收火箭領域的領先企業之一。該公司重點推進“星云一號”與“星云二號”兩個型號的研發。其中,“星云一號”計劃在春節前完成發射并同步開展回收實驗,改進型將采用更大推力的發動機,運載能力可有效替代國內年發射次數最多的長征二號丙火箭。而“星云二號”則瞄準大推力市場,發動機推力從當前的20多噸躍升至130噸,預計2027年實現首飛,計劃將每公斤發射成本從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左右。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深藍航天聚焦煤油體系,認為其效率更高且更適合回收。該公司從自研小推力發動機起步,已完全掌握液氧煤油高壓補燃循環發動機技術,目前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深藍航天在火箭總體設計、大幅變推力發動機研發、可控著陸控制系統等領域均有布局,并形成了全鏈條技術能力。
對于未來三到五年中國可實現可回收的商業火箭公司數量,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在火箭回收領域真正有行動的企業共五家。若這些企業均能成功實現入軌回收,最終核心競爭力將聚焦于“穩定且低成本的發射能力”。其中,藍箭航天、深藍航天和星際榮耀因自主掌控發動機核心技術,理論上具備率先完成回收的條件。國家隊某院憑借技術與資源實力,也被認為具備回收能力。
從市場需求來看,星網、垣信等星座運營方對發射服務的需求巨大。然而,國內商業火箭公司目前普遍因可靠性不足,暫未完全具備承接招標訂單的資格。預計2026年民營公司暫難被委以重任,需先通過“三次連續成功發射”證明穩定發射能力,之后才有可能獲得訂單。且一旦具備資質,市場需求旺盛,企業大概率會面臨“訂單接不過來”的情況。
在技術路徑選擇上,國內火箭企業是否應跟隨SpaceX采用液氧甲烷加不銹鋼的組合,成為行業熱議的話題。業內專家指出,液氧甲烷路徑依賴成熟的全流量補燃發動機技術,而國內目前多數液氧甲烷發動機為開式甲烷類型,運載效率低,短期內難以突破。從應用場景看,近地軌道更適合液氧煤油路徑,能高效滿足衛星發射需求。SpaceX與中國航天在試錯容忍度上差異顯著,國內市場對失敗的容忍度較低,這也影響技術路徑推進節奏。
對于可回收火箭的供給進度和主要星座的需求進度是否會錯配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國內火箭若無法實現回收,每公斤發射成本超5萬元,難以支撐大規模衛星發射需求。只有將每公斤發射成本降至1.5萬元以下,才能大幅降低總發射成本,推動衛星星座建設落地。因此,不存在所謂“錯配”問題,若發射成本降不下來,既定的衛星發射目標根本無法實現。
中國商業航天的真正爆發點,在于哪家企業能率先穩定實現火箭回收并大幅降低成本。目前所有國內火箭公司的核心目標一致:在未來三年內具備規模化生產大噸位、低成本可回收火箭的能力。星網、垣信等星座運營方,最終只會選擇能穩定、低成本送衛星入軌的企業。盡管各企業技術路徑不同,但最終都需向這一核心目標邁進,誰先達成,誰就能搶占市場先機,享受需求爆發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