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推出的Sora2視頻生成模型,再次引發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廣泛關注。這款升級版模型不僅在物理模擬精度、畫面真實感上實現顯著突破,更通過多模態融合技術實現了音頻與人物對話的同步生成,讓AI視頻創作從“技術演示”邁向“實用工具”階段。

數據顯示,Sora2配套的社交應用Sora App上線五天即突破百萬下載量,首周iOS端下載量達62.7萬次,超越同期ChatGPT的60.6萬次。盡管當前仍處于“邀請制”測試階段,但其增長速度已顯現出現象級應用的潛力。OpenAI CEO薩姆·奧特曼國慶期間開放個人肖像權后,網友創作的“數字分身偷GPU”“與李小龍對戰”等短視頻在社交平臺病毒式傳播,進一步推動技術出圈。
國內AI視頻領域迅速掀起追趕浪潮。百度于10月15日宣布旗下“蒸汽機”模型升級,支持長視頻實時交互生成;次日谷歌推出Veo3.1系列模型,強調更豐富的音頻控制與敘事能力。創業團隊同樣進入高強度研發狀態,多位從業者透露近期持續加班,有創業者甚至在深夜才能接受采訪。快手AI團隊被曝國慶假期全員無休,全力推進技術對齊。
技術突破集中在三大維度:物理世界模擬方面,Sora2可精準呈現水流、光影、重力等復雜效果,人物動作連貫性大幅提升;多模態融合層面,直接生成匹配環境聲、動作音效及多語言對白的同步音頻,方言測試顯示口型與語音高度契合;最顛覆性的是鏡頭語言理解能力,用戶輸入文本后,模型能自動生成包含多鏡頭切換、節奏把控的專業級視頻,相當于具備初級導演思維。
“這相當于給AI裝上了剪輯師的腦子。”紀錄片導演丁一評價道。他的團隊已將Sora2深度融入工作流程,通過多賬號快速生成分鏡方案,效率較人工提升數倍。測試顯示,輸入歸有光《項脊軒志》文本后,模型自動生成包含特寫、回憶閃回、鏡頭切換的完整片段,機位設計與情感表達達到專業水準。
技術普及正在重塑行業生態。YouTube上已出現大量由Sora2生成的低成本廣告,傳統分鏡師崗位面臨挑戰。丁一回憶,今年拍攝實驗短片時曾試圖外包分鏡設計,但因效率低下、溝通成本高而放棄。AI導演、AI分鏡師等新興職業尚未站穩腳跟,便遭遇更強大的替代者。
好耶科技創始人吳杰茜的AI電影平臺FilmAction與Sora2功能高度重疊,她既為技術進步興奮,又深感行業迭代壓力。“現在所有團隊都在連軸轉,兩個月內肯定會出現國產對標產品。”她透露,團隊正密集測試Sora2的敘事能力,發現其能直接將小說文本轉化為畫面與節奏精準匹配的視頻,這在以往需要專業編劇與導演協作完成。
商業層面,OpenAI同步推進功能升級與策略調整。10月16日宣布Pro用戶可通過網頁端使用“故事板”功能,視頻生成時長從標準版10秒、Pro版15秒延長至普通用戶15秒、Pro用戶25秒。面對版權爭議,OpenAI放棄初始的“選擇退出”訓練數據機制,轉而采用“主動同意”模式,要求版權方簽署授權協議,并提議建立IP收益分成機制。
東莞證券研報指出,Sora2標志著AI視頻生成進入“ChatGPT時刻”,有望重構內容創作與分發生態。但現實挑戰依然存在:國內用戶因訪問限制與清晰度問題商用受阻,模型訓練成本與變現模式仍需探索。好萊塢制片人預測,未來影視公司可能轉型為版權管理機構,這一趨勢在AI技術推動下已不可逆。
“當所有廠商都在‘卷’訓練數據時,最終比拼的將是創意落地能力。”丁一認為,AI正在學習全人類的影像史,但人類創作者的經驗、審美與判斷力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正如英偉達CEO黃仁勛所言,AI生產力提升必須伴隨新創意的涌現,否則終將引發就業結構變革。在這場技術狂奔中,每個創作者的電腦屏幕前,都在上演著視頻生成方式的靜默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