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的爆發式發展,正推動算力行業進入新一輪變革期。從傳統CPU到GPU、NPU,各類AI芯片成為市場焦點,中國本土企業借此契機加速崛起。華為、阿里、百度等科技巨頭與寒武紀、云天勵飛、壁仞科技、摩爾線程等創新企業共同推動芯片性能提升,但單顆芯片算力增長仍難以滿足大模型參數指數級擴張的需求。
當前算力系統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單臺服務器搭載8張GPU卡已難以支撐模型訓練,多機并行時又出現CPU、GPU與存儲設備間的數據傳輸擁堵,算力損耗率高達50%;另一方面,不同廠商設備采用差異化通信協議,導致數據在跨設備傳輸時需經歷復雜轉換,甚至同一廠商設備在集群擴展時也會出現性能非線性衰減——10個節點理論算力提升10倍,實際可能僅達1倍。
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在于將分散的算力資源整合為協同作戰的"超級團隊"。華為提出的"超節點"架構與配套技術"靈衢"(UnifiedBus)正是這種系統化思維的體現。該架構將CPU、GPU、NPU及存儲設備整合為統一計算單元,而靈衢技術則通過標準化通信協議消除設備間語言障礙,實現算力資源的無縫調度。
靈衢技術的核心突破在于創建了算力領域的"通用語言"。這套協議覆蓋從超節點內部到跨集群的所有通信場景,打破傳統計算機網絡與計算機架構的物理界限。過去數據傳輸需經歷網絡層與架構層的雙重轉換,如同在不同房間間搬運物品需反復開關門;現在靈衢通過底層網絡邏輯連接設備、上層架構邏輯管理資源,構建起數據直通的"高速公路"。
在硬件整合層面,華為創新性地打造"超級單一節點"。不同于簡單堆砌設備,該架構將各類算力組件通過統一高速總線連接,使交換機等傳統網絡設備升級為算力協作單元。這種設計實現四大目標:提升異構計算性能、保障系統高可用性、實現內存帶寬等資源池化、支持跨廠商組件即插即用。
該技術的工業化落地得益于華為長期積累。自2019年立項以來,研發團隊整合了鯤鵬、昇騰等自研芯片的工程經驗,經過多輪芯片級與集群級驗證。目前靈衢1.0已實現產品化,在兼容現有以太網基礎設施的同時,可與各類應用無縫對接。
為推動行業標準建立,華為采取開放策略:全面公開從物理層到事務層的協議規范,并提供第三方驗證工具。這種做法打破了以往廠商協議封閉導致的客戶綁定困局,使中小廠商也能基于標準協議開發兼容產品。據集群計算總經理透露,技術發布后已有數十家企業主動尋求合作,遠超預期。
實際應用數據顯示,靈衢技術在特定場景可帶來顯著性能提升。在AI大模型訓練中,超節點互聯使通信開銷降低20%以上;在數據庫場景下,三層資源池化架構使TPCC指標提升20%。這些優化特別適用于需要高并行、強同步的計算任務。
面對超節點規模爭議,華為選擇以技術儲備應對不確定性。基于靈衢2.0底座推出的Atlas 950 SuperCluster(2026年Q4上市)將集成64個超節點,FP8算力達524 EFLOPS,超越當前全球最大集群;2027年Q4發布的Atlas 960 SuperCluster更將達到百萬卡級規模,FP8/FP4算力分別達2ZFLOPS和4ZFLOPS。測試表明,Atlas 950 SuperPoD可支持8192張昇騰卡同步運行,訓練吞吐達4.91M TPS,推理吞吐達19.6M TPS。
這場算力革命揭示出新的競爭維度:從單芯片性能比拼轉向系統效率競爭。靈衢技術通過消除設備間的"語言壁壘"與"協作孤島",為行業提供了標準化解決方案。雖然其全面影響尚需時間驗證,但這種系統化創新思路,無疑為應對AI算力需求提供了重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