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地質監測領域迎來重大突破——由江蘇省地質局與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江蘇地質號”衛星,于近日成功完成首次過境成像任務,獲取了覆蓋江蘇全域的高精度衛星影像。這是江蘇省首顆專門服務于地質環境監測的專用衛星,標志著該省在自然資源動態監管、國土空間規劃及災害預警能力建設方面邁入全新階段。
作為國內首顆實現“陸海統籌”全要素監測的省級地質衛星,“江蘇地質號”具備150公里幅寬、0.5米級空間分辨率的成像能力,單日最大可采集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高清影像數據。通過4次軌道覆蓋即可完成江蘇省全域10.72萬平方公里的影像采集,其效率較傳統監測手段提升近10倍。該衛星搭載的多光譜成像系統,能夠精準捕捉地表細微變化,為地質災害預警、生態環境評估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據技術團隊介紹,此次傳回的影像數據質量遠超預期。以蘇州市吳中區、張家港市為例,衛星影像清晰呈現了城市建筑輪廓、農田邊界及水系分布,甚至可辨識直徑0.5米以上的地物特征。這種毫米級精度的監測能力,使得地質構造活動、地面沉降等動態變化得以實時追蹤,為“山水林田湖草海”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提供了科學依據。
衛星運行后,將由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負責數據接收與處理。該院負責人表示,通過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可實現全省地質環境要素每日更新,重點區域每小時動態監測。這些數據將直接服務于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沿海經濟帶開發等國家戰略,為重大工程選址、災害風險評估提供精準決策支持。
與傳統遙感衛星相比,“江蘇地質號”創新性采用智能壓縮傳輸技術,使單幅影像數據量減少40%,同時保持95%以上的信息完整度。這種技術突破有效解決了高分辨率衛星數據傳輸的瓶頸問題,確保在軌期間能夠持續穩定地向地面站回傳高質量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