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線城市的地鐵依然擁擠,寫字樓里的咖啡機持續運轉,另一股“逆向”潮流卻在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假期“逃離”熟悉的大城市,奔向那些曾被忽視的縣城、小城,甚至老街巷。這股被網友戲稱為“奔縣潮”的現象,正在重新定義年輕人的旅行方式,也悄然改變著旅游市場的格局。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2023年國慶假期,全國跨區域流動人次達到23.6億,較往年大幅增長。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年輕人的目的地不再集中于北上廣深或三亞、麗江等傳統熱門城市。山西應縣、廣東博羅、貴州鎮遠古城、福建長汀……這些過去鮮少出現在旅游榜單上的縣城,突然成為年輕人爭相打卡的“新寵”。高德地圖最新發布的“掃街榜”“夜生活活力榜”“煙火城市榜”等榜單顯示,夜生活最活躍的前五名城市中,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集體“缺席”,取而代之的是南昌、南寧、長沙、海口、洛陽等二三線城市;而在“煙火城市榜”前十中,僅有南京勉強算得上大城市,其余均為中小城市。這種“逆流而上”的旅行選擇,仿佛是年輕人對大城市生活壓力的一種無聲回應。
這股“奔縣潮”的興起,并非偶然。傳統旅游平臺依賴“點評刷分”的模式,正逐漸失去年輕人的信任。那些動輒五星好評的餐廳,實際體驗卻往往令人失望;而真正有特色的小店,卻因缺乏線上推廣而難以被發現。高德地圖的“掃街榜”則另辟蹊徑,通過抓取用戶的導航行程、到店頻次等“用腳投票”的真實行為數據,結合支付寶芝麻信用體系,構建了一個幾乎無法被刷榜的榜單。這種基于真實行為的評價機制,讓那些藏在胡同深處、幾十年如一日專注口味的老店,突然成為全國游客爭相探訪的“網紅”。
榜單上線僅23天,用戶數便突破4億。這意味著,在國慶當天,每三個網民中就至少有一個打開過高德“找小店”。那些沒有古風濾鏡、沒有熱搜加持、沒有KOL帶貨的“真實攤子”,一夜之間被推上人氣巔峰。北京某家原本默默無聞的館子,因登上高德榜單頭名而突然爆紅,老板激動得幾乎落淚——原本以為只能靠“人傳人”慢慢積累口碑,如今卻“人在家中坐,榜單天上來”。這種機制倒逼商家更加專注于產品和服務,因為日常回頭客才是硬道理,而玩命砸廣告、找水軍拉分的傳統套路,反而變得雞肋。
“奔縣潮”帶來的不僅是旅游方式的改變,更為商家、游客和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對于那些沒有預算進行線下廣告或抖音投流的小店來說,只要口味和服務過硬,就能通過“回頭客榜單”“專程榜單”等機制被全國游客發現。一批原本低調的好店,因此迎來了源源不斷的新客流。對游客而言,旅行不再只是“到此一游”,而是愿意為一碗地道的牛肉面、一次愜意的夜游,在小城多住幾天,慢慢體會當地的溫度。高德的美食榜和景點榜單顯示,前20名中有15個城市和景點是重合的,這表明游客更傾向于選擇那些既能品嘗美食、又能感受風土人情的目的地。
對于小城來說,“奔縣潮”帶來了明顯的“分流”效果。流量不再集中于北京、成都、杭州等熱點城市,只要用心雕琢街巷美食、夜色老街,小縣城也能吸引大量粉絲。鎮遠古城、長汀古城等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地方,因被千萬新用戶點名而逐漸成為流量高地。從更深層次看,旅行正在用“人的腳步”給城市打分。當大城市越來越“千城一面”,小地方的人情味和獨特風貌反而成為吸引年輕人的關鍵。他們不再滿足于走套路化的旅行路線,而是更喜歡扎進人群熙攘的菜市場、爺爺輩開的米粉店,或者靜靜待一晚上,看老房子日落。
或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走進某個小城的角落,意外發現一家老面館,老板熱情地和你嘮嗑,湯底鮮得讓人想家;或者在老街巷邊,看著晚霞、聽著路邊大媽跳廣場舞,突然覺得自己的節奏慢了下來。這正是“奔縣潮”的魅力所在——它不是逃離大城市,而是回歸真實的自己。當高德榜單的算法將城市、縣城、小店一層層推到大眾眼前,它不僅給了商家機會,也還原了旅行應有的自由。
你怎么看這股“奔縣潮”?是否有本地寶藏小店或小城值得推薦?或者你曾在“掃街”過程中發現過哪些驚喜?歡迎留言分享,說不定下一個火爆的小城,就來自你的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