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界泰斗楊振寧的離世,引發科學界深切哀悼。清華大學設立專門緬懷場所,供校內師生與社會各界人士前往悼念。與此同時,他位于合肥四古巷的舊居也掛起了燈籠,以示紀念。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于凌晨發表長文,追憶與楊振寧的交往點滴。他提到,早在量子信息科學尚未受到廣泛關注時,楊振寧便已敏銳察覺其發展潛力。潘建偉回憶,楊振寧不僅鼓勵姚期智等科學家回國,還推動了中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的戰略布局。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成立后,吸引了段路明等一批青年學者投身該領域研究。
在超冷原子技術領域,楊振寧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潘建偉透露,2009年楊振寧在接受采訪時曾指出,冷原子研究是當時最前沿的領域之一,實驗進展正引領理論發展。2010年起,潘建偉團隊開始構建國內超冷原子實驗平臺,如今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已躋身國際前列。他感慨,楊振寧對物理學前沿的洞察力與對青年學者的支持,始終是團隊前進的重要動力。
2019年,潘建偉團隊將“墨子號”衛星載荷樣機捐贈國家博物館時,楊振寧出席儀式并發表感言。他提到,自己這一代人曾盼望中國“天亮”,如今終于看到國家未來充滿希望。這句話令潘建偉印象深刻,至今難以忘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也刊發長文紀念楊振寧。文中提到,楊振寧對中國科大首創少年班表示贊賞,并以費曼為例,強調應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空間,避免過度束縛。在教學方面,他主張加強高校間學術交流,多舉辦研討會。對于科研管理,他提出建立考核淘汰制度,并建議選題時更關注課題的短期發展潛力。
楊振寧的影響力不僅限于物理學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校內活動中倡議全場默哀,稱楊振寧的離世是科學界的重大損失。作為西湖大學董事會名譽主席,楊振寧生前曾表示,若年輕三十歲,愿加入該校共創學術高峰。西湖大學發文回顧,楊振寧在晚年演講中談及對自然界的敬畏,認為世界結構的存在并非偶然。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也表達了對楊振寧的敬意。他指出,楊振寧與港中大的淵源可追溯至上世紀60年代。自1964年起,楊振寧多次到訪港中大,擔任榮譽教授、博文講座教授等職,并在數學與物理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盧煜明稱,楊振寧的離世對全球學術界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復旦大學在緬懷文章中提到,楊振寧不僅以學術成就激勵學子,還與該校有著深厚淵源。其父楊武之曾任復旦數學系教授,楊振寧本人也與谷超豪等學者合作,推動規范場理論等跨學科研究。2001年,楊振寧在上海演講時預測,未來三四十年全球科技發展將向應用領域傾斜,芯片、醫學與生物工程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產業界人士同樣對楊振寧的離世表示哀悼。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回憶,每次與楊振寧見面,對方總能聊起各種話題。物理僅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之一,他對文學、音樂、詩歌等藝術形式同樣充滿好奇,并以認真的態度學習與分享。楊元慶稱,楊振寧的內心世界豐富,對生命充滿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