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地平線副總裁兼戰略部、智駕產品規劃與市場部負責人呂鵬指出,當前城區輔助駕駛技術尚未達到用戶期待的“好用”標準,仍需突破多重技術瓶頸。他強調,交通場景的本質是駕駛行為與周圍車輛、行人等動態要素的復雜交互,系統不僅要保障物理層面的安全性,還需兼顧駕駛員的心理安全感,這種“物理+心理”的雙重安全標準是技術成熟的關鍵,核心在于實現類似人類駕駛員的“類人化”決策能力。
呂鵬透露,近年來城區輔助駕駛技術已從高端車型向中低端市場快速滲透,目前15萬-20萬元價位車型的搭載率顯著提升,部分15萬元以下車型也已配備相關功能。他預測,隨著技術成熟度提高,該功能未來可能成為10萬元以上車型的標配配置。2025年被視為中國汽車智駕普及的關鍵節點,多家車企通過發布智駕平權平臺,加速推動高階城區輔助駕駛技術的市場覆蓋率。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呂鵬坦言,當前城區輔助駕駛系統的成本雖高于早期一體機方案,但已下探至10萬-15萬元車型區間,這對車企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強調,技術普及需以“好用”為前提,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單位成本,才能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推動行業滲透率提升。
針對技術突破方向,呂鵬提出兩大核心路徑:一是“Scale Up”,即通過算法優化提升系統性能上限,確保在復雜場景下達到最優安全水平;二是“Scale Out”,即通過工程化能力實現技術泛化,使系統能夠適應更廣泛的地理區域和駕駛場景。他以傳統Robotaxi公司為例,指出當前技術需在性能與覆蓋范圍間取得平衡,這對算法和工程能力均提出極高要求。
關于自動駕駛技術演進路線,呂鵬預測,L4級自動駕駛能力有望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實現突破,2028年將具備支撐L3級技術落地的條件,到2030年,全場景、全區域的L4級自動駕駛將得到全面支持。他比喻,這一階段相當于智能手機領域的“4G時刻”,只有當智能駕駛技術達到類似水平,智能座艙、智能空間等創新應用才能真正迎來爆發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