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雷軍公布了一組亮眼數據:小米汽車上市僅一年半,累計交付量已突破40萬輛。與此同時,小米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投入也引發關注——組合輔助駕駛項目首期投資達57.9億元,專屬研發團隊規模超過1800人。然而,這份成績單背后,雷軍在近期公開演講中坦露的"創業焦慮"卻成為另一焦點。
從2020年首次公開演講至今,雷軍逐步構建起獨特的"訴苦式"敘事體系。這種模式以展示成就為鋪墊,轉而聚焦創業過程中的困境與內心掙扎。2020年小米十周年演講《一往無前》中,他首次將供應鏈危機、國際市場挫折等"不完美"經歷公之于眾;2021年《我的夢想,我的選擇》則揭秘了美國制裁下市值蒸發3000億的至暗時刻;2022年《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更將個人挫折與品牌發展深度綁定,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
這種敘事策略在2024年達到高潮。當年《勇氣》演講中,雷軍詳細講述了造車決策背后的故事:為確定技術路線,他帶隊走訪10座城市、完成85場行業訪談;在產能布局上,力排眾議設定7.6萬輛年目標,突破工廠物理存儲極限。通過親歷170余輛試駕、考取賽車執照等細節,他成功塑造出"逆風翻盤"的創業者形象。即便到2025年,當小米汽車已站穩腳跟時,他的演講仍保留著"艱難決定""至暗時刻"等經典元素。
社交媒體時代的傳播邏輯為這種敘事提供了土壤。面對"組裝廠"的質疑,雷軍以"受困者"姿態拉近與用戶的距離。2025年演講中,他講述SU7 Ultra征戰紐北賽道的波折:團隊連續發送20多封郵件未獲回應,爭取到的測試時間因大雨取消。最終以"努力交給天意"的感悟,將產品測試轉化為勵志故事。這種策略不僅降低了用戶對產品瑕疵的容忍閾值,更將購買行為轉化為對"創業精神"的支持。
然而,隨著智能網聯汽車進入技術攻堅階段,這種敘事模式正面臨挑戰。有行業觀察者指出:"成熟的世界級企業都經歷過風浪,中國科技企業需要減少'苦情'敘事。"2025年9月演講中,雷軍雖承認小米已取得成功,但反復強調的"焦慮"仍被媒體批評為"預制味過重"。消費者開始關注演講未提及的內容,例如在回顧造車歷程時,他未對汽車安全爭議作出回應,這種選擇性呈現引發專業領域質疑。
在智能駕駛等硬核科技領域,過度依賴情感營銷可能削弱專業形象。當競爭對手強調技術突破時,訴苦敘事已難以成為最優選擇。2025年大會上,雷軍的表態出現微妙變化:他不再局限于小米的個體故事,而是呼吁行業協同發展。"智能網聯汽車需要全行業團結,共建共享新生態"的表述,標志著敘事重點向技術投入與產業貢獻轉移。他首次公開智能駕駛領域具體數據,并表示將以更開放姿態與同行合作。
這種轉變折射出產業競爭焦點的遷移。隨著智能網聯汽車進入深化發展階段,核心技術突破已成為關鍵戰場。雷軍是否會調整演講策略,讓行業共識與技術突破取代"苦難故事",成為新的敘事核心?在自動駕駛領域,最終決定話語權的或許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實實在在的技術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