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生態體系的構建能力已成為科技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華為作為中國科技領域的領軍者,其生態戰略的調整與深化正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從通信設備到終端產品,再到ICT全棧能力,華為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生態建設始終是貫穿業務版圖擴張的主線。如今,隨著計算業務成為戰略重心,華為正通過雙軌并進的生態策略,重塑算力時代的產業格局。
通用計算與AI計算的雙輪驅動,構成了華為計算生態的獨特路徑。在成熟度較高的通用算力市場,鯤鵬生態采取"自下而上"的構建方式,聚焦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的適配與繁榮。通過與7000余家合作伙伴的深度協作,鯤鵬已孵化出超2萬個解決方案,openEuler操作系統部署量突破千萬套,形成橫跨政企、金融、能源等關鍵行業的自主創新產業鏈。這種"硬件開放+軟件開源"的模式,既保障了產業鏈安全,又通過主板、模組等標準化組件,助力合作伙伴推出300余款數據中心產品與80多款邊緣設備。
面對仍處于快速迭代期的AI算力市場,昇騰生態則選擇"自上而下"的突破路徑。針對大模型訓練對算力密度、能效比及異構協同的嚴苛要求,昇騰構建了覆蓋AI框架(MindSpore)、編譯棧(CANN)到算子庫的全棧體系。其384超節點產品累計部署量突破300套,服務20余家行業客戶,成為大模型基礎設施的首選方案。在基礎軟件層面,昇騰將開發環境全面遷移至開源社區,累計接收開發者26萬行代碼貢獻,參與50余個開源項目,形成"軟硬協同"的智能計算生態。
生態開放策略的深化,折射出華為對產業規律的深刻認知。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昇騰計算產業發展峰會上明確提出"堅持硬件變現"的戰略轉向。這一決策源于對客戶需求的深度洞察:互聯網等行業客戶希望獲取更底層的芯片與軟件棧技術,以充分釋放算力價值。面對"完全開源可能削弱競爭力"與"有限開放難以滿足需求"的兩難選擇,華為最終決定徹底開放軟件棧,通過超節點、集群等硬件產品的規模化銷售,實現商業價值的閉環。"我們不做大模型公司,也不做應用公司,而是扎扎實實做好基礎設施。"徐直軍的表態,揭示了華為在生態定位上的清晰邊界。
在自主創新體系的構建上,華為展現出戰略定力。面對CUDA生態的市場主導地位,華為選擇完全不兼容的技術路線,打造全棧自主的MindSpore開源生態。"如果投入巨資兼容CUDA,不僅技術迭代受制于人,更可能面臨生態斷供的風險。"徐直軍強調,華為的計算體系已實現完全脫離西方技術依賴,這種"短期痛苦換長期主動"的選擇,體現了對產業安全的前瞻性布局。
生態繁榮的背后,是華為對技術演進趨勢的精準把握。在通用計算領域,鯤鵬生態通過持續開源BoostKit、高性能計算框架等工具,培養數十萬專業技術人才,服務政務、金融等行業的核心業務系統。在AI計算領域,昇騰生態圍繞預訓練、后訓練等場景推出創新解決方案,實現多模態訓練性能2.8倍提升,支持百萬級上下文輸入。這種"硬件定義邊界、軟件創造價值"的生態哲學,正在重構算力時代的產業競爭規則。
從封閉到開放,從競爭到共生,華為的生態戰略轉型揭示了一個深刻道理:在算力成為核心生產力的時代,生態的廣度與深度決定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釋放技術能力、匯聚產業力量,華為正在證明:真正的商業價值,不僅源于硬件產品的銷售,更來自生態共榮帶來的長期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