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期間,李佳琦直播間因“清庫存”引發爭議,部分消費者反映以正價購買的商品到手后發現臨近保質期。這一事件將長期處于零售業邊緣的臨期商品市場推向公眾視野,也暴露出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潛藏的信任危機。
在零售體系中,臨期商品處理是各環節的共同課題。從食品、日用品到家電,因生產過剩或銷售計劃偏差產生的庫存積壓,迫使商家探索多種消化路徑。電商大促節點成為關鍵窗口期,頭部主播的帶貨能力更成為品牌快速清理庫存的重要渠道。目前常見的處理方式包括折扣促銷、捆綁銷售、員工內購、公益捐贈等,若仍無法消化則面臨銷毀報廢。不同品類處理方式差異顯著:食品領域需嚴格遵循安全規范,未售出的月餅等商品會通過專業公司回收加工為飼料或進行能源化利用;家電行業則存在更換零部件后重新包裝上市的現象;服裝過季商品多通過奧特萊斯、剪標店或下沉市場消化。
線上購物渠道的普及加劇了信息不對稱問題。消費者在實體店購買短保商品時,可通過自主查驗日期規避風險,但電商平臺卻讓部分臨期商品成為“被動接收品”。當消費者發現問題反饋時,商家常以優惠券或現金補償應對,部分堅持退貨的訴求則耗費大量精力。這種處理模式折射出線上渠道在構建庫存消化通道的同時,也削弱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臨期商品市場正經歷從邊緣到主流的蛻變。專業折扣店好特賣、嗨特購的崛起,標志著行業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據行業數據顯示,頭部臨期折扣店綜合毛利率可達50%,部分社區小店凈利潤率甚至突破40%。這種利潤空間吸引大量創業者涌入,形成實體店鋪、流動攤位、線上平臺等多渠道布局。京東開設的“臨期清倉專區”吸引超190萬用戶關注,淘寶天貓平臺涌現眾多主打“臨期”“折扣”的專賣店,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則形成C2C交易生態。惜食魔法袋等創新模式通過“盲盒”形式銷售臨期食品,以原價三至四折的價格覆蓋烘焙、簡餐等品類,深受年輕群體追捧。
行業野蠻生長伴隨的亂象逐漸顯現。黑貓投訴平臺累計1.6萬條相關投訴中,假貨混售、日期篡改、價格誤導等問題尤為突出。好特賣門店曾被曝光銷售假冒洗護用品,其采購的假貨通過“低價正品”名義分銷至其他超市;小紅書平臺存在大牌護膚品“臨期打折”陷阱,部分商家以“免稅臨期”名義售假;京東自營專區中,部分標注“臨期”的商品實際未達標準,皓樂齒牙膏臨期專區售價反而高于常規渠道。這些現象揭示出市場存在系統性風險:低價假貨冒充臨期商品、過期商品篡改日期后流通、臨期商品與正常商品價差微弱甚至倒掛等問題,正在侵蝕行業信任基礎。
消費者理性消費觀念的轉變是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年輕群體對臨期商品的接受度顯著提升,他們不再將“臨期”等同于“劣質”,而是追求價格與品質的平衡。這種消費心態既為市場奠定基礎,也吸引眾多參與者入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達337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401億元。若能合法合規運營,該市場在減輕廠商庫存壓力、降低消費者購物成本、減少資源浪費等方面具有顯著價值。
構建透明市場環境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平臺需加強商品信息公示,確保生產日期、保質期等關鍵信息清晰可查;監管部門應出臺更細致的標準,明確“臨期”標識規范和終端銷售要求。消費者在選擇正規渠道購買的同時,也需提高警惕,對價格異常的商品保持審慎態度。從供應鏈源頭到終端銷售的全鏈條監管,才能讓臨期商品真正實現高效循環。當交易建立在信息對稱、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這個潛力市場方能釋放更大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