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國航天領域再傳捷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山東海陽周邊海域成功實施引力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將吉林一號寬幅02B07星、數天宇星01-02試驗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標志著我國商業航天技術邁入新階段,也為全球固體運載火箭發展樹立了新標桿。
作為全球起飛推力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引力一號采用三級半構型設計,總高度約30米,起飛質量達405噸,配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研制的4型7枚固體大推力發動機。其600噸的起飛推力可實現6.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及4.2噸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該火箭不僅是我國首個海上成功發射的捆綁構型運載火箭,更在2024年1月首飛時創下三項紀錄: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中國運力最大民商火箭、中國首型捆綁式民商火箭。
此次搭載的吉林一號寬幅02B07星由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屬于國際領先的超大幅寬亞米級光學遙感衛星。該系列衛星可提供150千米幅寬、0.5米分辨率的高清影像,具備批量化生產、大幅寬成像、高速數據傳輸等特性,廣泛應用于國土監測、災害預警等領域。
相較于首飛版本,引力一號遙二火箭在可靠性、軌道適應性及發射點兼容性方面實現顯著提升。研發團隊東方空間構建了批量化生產的質量管控體系,同步推進人才梯隊建設,為多型號常態化發射奠定基礎。此次發射驗證了火箭對復雜任務環境的適應能力,為后續商業發射積累了寶貴經驗。
盡管技術突破引發行業關注,但固體火箭的技術路線選擇仍存爭議。與可回收液體火箭相比,固體火箭單次發射成本高出五成以上,難以滿足未來高頻組網需求。業內擔憂,過度依賴固體技術可能分散液體火箭研發資源,錯失市場窗口期。不過,東方空間解釋稱,固體路線可依托成熟軍工技術快速實現產品落地,通過"三步走"戰略——先以固體火箭打開市場,再以液體火箭承接需求,最終完成技術迭代。
從應用場景看,固體火箭的24小時快速響應和海上發射安全性具有獨特優勢,但當前商業發射需求仍以衛星組網為主,更側重低成本大運力。應急任務則多由國家隊承擔,商業空間相對有限。東方空間需在液體火箭成熟前,通過固體火箭搶占細分市場,同時加快后續液體型號研發進度,方能在"降本為王"的商業航天競爭中占據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