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好友近日駕駛不同技術路線的混合動力車型完成了一場往返千里的自駕之旅,通過實際駕駛體驗對比了增程式與插電式混動在長途場景下的性能差異。這場橫跨多種路況的實測,為消費者提供了直觀的技術路線選擇參考。
在高速公路巡航階段,搭載增程系統的問界M5展現出獨特的平順性優勢。車主反饋其動力系統始終保持電機驅動模式,增程器僅作為發電機運轉,這種設計使得加速過程毫無傳統燃油車的換擋頓挫。相比之下,比亞迪漢DM在時速超過100公里后的二次加速中,發動機介入直驅時產生的動力銜接延遲較為明顯,這種特性在超車場景中尤為突出。
能耗表現方面,兩車在相同里程下的補能差異引發討論。增程車型完成全程僅消耗48升燃油,且增程器運轉時的振動抑制表現出色。而插混車型消耗59升燃油,在電池虧電狀態下,發動機噪音較增程車型提升約30%,實測油耗達到5.9L/100km。這一數據打破了"增程高速費油"的傳統認知,反映出新一代增程技術的效率提升。
山區道路實測中,兩種技術路線呈現出差異化優勢。插混車型在連續爬坡時,發動機與電機協同輸出的特性使其后段加速能力突出,但麥弗遜前懸架在應對復雜路況時,車身姿態控制稍顯不足。增程車型憑借雙叉臂前懸架的結構優勢,在顛簸路段展現出更好的濾震性能,不過在滿載爬坡時,受限于單一電機驅動,中段加速能力較插混車型存在約15%的差距。
補能策略的差異在長途駕駛中尤為顯著。增程車主全程未進行充電操作,依托55升油箱實現1100公里續航,冬季可通過增程器余熱供暖,避免能耗損失。插混車主雖具備120公里純電續航,但在服務區三次充電累計耗時1.2小時,實際節省的燃油成本不足30元。這種使用習慣的差異,反映出不同用戶群體對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的權衡。
技術專家指出,兩種混動架構的設計哲學存在本質差異。增程系統通過簡化動力傳遞路徑,優先保障電動駕駛體驗,適合充電條件受限但追求駕駛質感的用戶。插混系統則通過復雜的動力耦合裝置,在高速工況下實現發動機直驅,更適合高頻長途運輸場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多檔位DHT插混車型因結構復雜度提升,后期維護成本較單檔系統高出約25%。
這場實測引發對混動技術選擇的深層思考。對于無私人充電樁且年行駛里程超過2萬公里的用戶,增程車型在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上更具優勢。而經常滿載運輸或追求極限動力表現的消費者,插混車型的發動機直驅模式和更大的電機功率仍是不可替代的選擇。隨著第三代混動專用發動機的普及,插混車型虧電狀態下的動力衰減問題已得到顯著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