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機器人正以驚人的速度從實驗室走向現實應用,成為推動各行業變革的新興力量。在上海,這些機器人已不再停留于概念展示,而是通過系統化訓練,逐步滲透到工業、商業和家庭場景中,展現出強大的實用價值。
浦東張江機器人谷的智元數采中心內,一個占地3000平方米的“微型社會”正在運行。這里復刻了超市、奶茶店、水果攤等日常場景,機器人通過VR設備接受訓練員的遠程指導,學習抓取物品、移動貨物等基礎技能。智元數據采集員趙佳文透露,一個簡單的抓取動作需要機器人重復練習數百次,才能形成穩定的行為模式。這種“實訓”本質上是數據采集過程,為機器人積累應對真實場景的經驗。
訓練現場,記者通過VR設備體驗了機器人揀貨教學。原本人類輕而易舉的動作,在虛擬操作中變得異常困難,而訓練員需通過反復調整參數,幫助機器人“記住”最優路徑。智元機器人具身產品線質量與測試部總監阮丞表示,公司正在全國多地建設數據采集中心,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定制場景,例如工業車間或實驗室環境,以提升機器人的適應性。
商業化進程已取得實質性突破。上月,智元與富臨精工簽署合作協議,近百臺機器人將進入工廠執行物料搬運任務;9月30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體驗中心在無錫落地,機器人產品正式對外銷售。智元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指出,商用階段積累的數據將反哺模型迭代,形成“銷售-數據-優化”的良性循環,增強產品競爭力。
在徐匯西岸的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一支平均年齡25歲的團隊正在研發外骨骼遙操作系統。該技術通過5G通信實現人機動作同步,操作員綁定外骨骼后,機器人可幾乎無延遲地復現人類動作。負責人白辰甲介紹,系統將于近期應用于消防救援等危險場景,未來甚至可實現辦公室遠程操控作業。
針對特定場景的優化也在持續推進。中國電信計劃在臨港算力中心部署巡檢機器人,替代人員執行機房設備檢查任務。白辰甲解釋,機房環境悶熱且存在線路老化風險,機器人可24小時工作,有效降低安全隱患。目前,團隊已重點升級機器人的鉸鏈結構和物體操作能力,為實際應用做好技術儲備。
從實驗室到產線,再到家庭服務,具身機器人的發展路徑凸顯務實導向。智元首席營銷官邱恒比喻道:“當前的熱度只是劃燃了一根火柴,真正的價值在于點燃整個行業。我們的目標是讓機器人成為賦能千行百業、惠及千家萬戶的長期伙伴。”當機械臂在車間精準抓取物料時,人機協作的未來圖景正逐步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