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疆無人機以顛覆性姿態席卷全球市場時,其背后那位被業界稱為“硬科技教父”的李澤湘,正攜帶著新創企業希迪智駕向港股發起最后沖刺。這家專注自動駕駛礦卡賽道的科技公司,在完成境外發行備案后迅速更新招股書,成為18C特專科技通道下備受矚目的IPO案例。
這位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的創業軌跡堪稱傳奇。1979年從中南礦冶學院畢業的李澤湘,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工程學博士深造后,于90年代初回國任教。他早期孵化的固高科技至今仍是運動控制領域的標桿企業,而真正讓其聲名鵲起的,是2006年與學生汪滔共同創立的大疆創新。從深圳華強北的簡陋辦公室起步,到占據全球70%以上無人機市場份額,李澤湘不僅提供戰略指導,更通過人才網絡搭建和資金支持,將大疆打造成硬科技領域的超級獨角獸。
在東莞松山湖畔,李澤湘構建的XbotPark機器人基地已形成獨特孵化模式。這個集“基地+基金+學院”于一體的創新平臺,累計培育出65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其中不乏云鯨智能等明星項目。2017年,當自動駕駛技術初露端倪時,這位60歲出頭的學者再次展現戰略眼光,將創業方向鎖定在工業級自動駕駛場景,創立希迪智駕。
與乘用車自動駕駛的激烈競爭不同,希迪智駕選擇礦區、物流園等封閉場景作為突破口。在內蒙古某大型煤礦,由其研發的無人駕駛礦卡車隊已實現24小時連續作業,通過多傳感器融合技術,車輛能在零下30度極寒和50度高溫環境下穩定運行。這種針對特定場景的技術優化,使其在2024年以16.8%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最大商用車自動駕駛企業,礦卡解決方案市占率更位居行業首位。
財務數據顯示,公司營收從2022年的3105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4.1億元,已交付的143輛自動駕駛礦卡和60套獨立系統,以及446輛礦卡和230套系統的在手訂單,印證著商業化落地的成效。但亮眼的增長數據背后,是持續擴大的虧損:2022至2024年累計虧損超11億元,2025年上半年凈虧損達4.55億元。高昂的研發費用(1.51億元)和行政開支(2億元)吞噬著利潤,截至2024年底現金儲備僅3.06億元,而總負債已超過10億元。
資本層面,希迪智駕已完成8輪融資,紅杉中國、百度、聯想控股等頂級機構的15.46億元注資,將其估值推高至90億元。但2024年2月后的融資空窗期,疊加投資方設定的2026年2月5日前上市對賭條款,使這場IPO成為關乎企業存亡的生死時速。若未能按時上市,公司將面臨股份回購壓力,這在當前資本市場環境下無疑是巨大挑戰。
技術拓展方面,希迪智駕正構建“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能感知”的三元業務矩陣。其V2X車路協同方案已在多個城市落地公交信號優先項目,智能感知業務研發的列車自主感知系統(TAPS)填補了軌道交通自動化技術空白。2025年入選《財富》中國科技50強,標志著其技術實力獲得主流認可。
然而,礦區場景的天然局限性逐漸顯現。全國煤礦智能化改造投資回報周期長,市場增長空間趨于飽和。與此同時,華為等科技巨頭憑借資源優勢切入露天礦無人化領域,中科慧拓、踏歌智行等競爭對手也在加速布局,使得這個原本小眾的賽道變得擁擠。如何在守住礦區基本盤的同時,將技術拓展至物流園區、港口等新場景,成為希迪智駕突破增長瓶頸的關鍵。
這場IPO戰役,既是李澤湘創業版圖的再次擴張,也是中國未盈利科技企業突圍的縮影。當硬科技教父遇上自動駕駛新賽道,當技術理想碰撞資本現實,希迪智駕的港股征程,或將為中國科技企業的成長路徑提供新的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