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圍繞冬季續航測試的討論在汽車圈引發關注。車評人陳震公開對小米YU7的“冬測”提出質疑,認為將10℃氣溫下的測試稱為冬季測試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嫌疑。他指出,磷酸鐵鋰電池在0℃至-10℃區間才會出現明顯續航衰減,而當前測試環境溫度尚未達到傳統意義上的冬季標準,下月7日才正式立冬。

這場爭議源于汽車之家近期發布的三款熱門SUV續航測試報告。參與測試的車型包括小米YU7、理想i6和特斯拉Model Y,測試結果顯示小米YU7以687公里的實測續航和83.59%的達成率位居榜首。理想i6以573.9公里續航和82.01%達成率緊隨其后,特斯拉Model Y則取得469.8公里續航和81.94%達成率的成績。三款車型均搭載磷酸鐵鋰電池,測試環境溫度為北京10℃。
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社交平臺轉發了這份測試報告,特別強調“續航里程和達成率雙第一”的成績,并補充說明測試是在10℃環境下完成的。這一表述與陳震的質疑形成鮮明對比,雙方觀點的碰撞將冬季測試標準的話題推上輿論焦點。汽車行業分析師指出,目前國內尚未形成統一的冬季測試規范,不同機構對溫度區間的界定存在差異,這導致消費者在參考測試數據時容易產生認知偏差。

據了解,磷酸鐵鋰電池的低溫性能一直是行業研究重點。某新能源車企技術負責人透露,當前主流電池在-10℃環境下續航衰減率普遍在30%以上,而10℃環境下的衰減幅度通常不足10%。這種特性使得冬季測試的溫度標準成為關鍵爭議點,部分消費者認為低于5℃的測試才具有實際參考價值,而廠商則傾向于在更寬泛的溫度范圍內展示產品性能。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第三方測試機構的公信力面臨更高要求。有業內人士建議,應當建立分級測試體系,明確不同溫度區間的測試標準,同時要求廠商在宣傳時標注具體測試條件。這場關于冬季測試的討論,或將推動行業測試規范向更透明、更嚴謹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