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聚焦人工智能與辯論藝術融合的盛會——首屆中國(國際)機器人辯論大賽,近日在北京亦莊拉開帷幕。來自高校與科技企業的14支參賽隊伍齊聚一堂,通過人機協作展現科技與思維的碰撞。
本次賽事創新采用"人機協同-人機對抗-機機對決"的三層遞進賽制。初賽階段,人類辯手與自主研發的機器人組成搭檔,共同應對涉及人工智能倫理、未來科技發展等前沿議題的辯論。參賽隊伍覆蓋清華大學、湖北大學等高校,以及松延動力、加速進化等科技企業。
辯題設置緊扣數字時代特征,包含"大學生應用AI學習的利弊""腦機接口技術的社會影響""意識上傳是否等于永生"等五個爭議性話題。這些議題不僅考驗參賽者的邏輯思辨能力,更要求機器人具備自然語言處理、多模態交互等核心技術支撐。
評審體系從五個維度進行量化評估:邏輯嚴謹性占30分,語言表現力占25分,多模態交互能力占20分,技術技能展示占15分,臨場應變能力占10分。經過激烈角逐,湖北大學隊、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金鵬隊等10支隊伍脫穎而出,成功晉級11月2日舉行的復賽。
復賽階段將升級挑戰難度,各隊機器人需與陌生人類辯手即興配合,在完全脫離預設程序的情況下展開辯論。最終決賽則設定為純機器對決場景,全面檢驗人工智能系統的自主決策與實時交互能力。
賽事由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人工智能與傳播專業委員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局聯合主辦。這種跨學科、跨領域的競賽模式,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場景化應用提供了創新實踐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