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圈正為元宇宙、AI大模型等概念爭得不可開交時,一位71歲的企業家卻憑借“賣水”與“疫苗”的組合,第四次登頂中國首富寶座。在10月28日發布的《2025胡潤百富榜》中,鐘睒睒以5300億元財富刷新紀錄,遠超張一鳴(4700億)、馬化騰(4650億)等科技巨頭,就連憑借小米汽車財富增長1960億的雷軍,也未能撼動其地位。
鐘睒睒的財富密碼,藏在兩個看似“傳統”的領域:農夫山泉與萬泰生物。前者以“天然健康”為標簽,將一瓶成本極低的水打造成毛利率高達60%的國民剛需品;后者則憑借HPV疫苗的技術壁壘,成為需求巨大的“硬通貨”。這兩大業務形成“剛需品+品類唯一性”的雙重壁壘,讓他在看似狹窄的賽道中,筑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與鐘睒睒的“慢錢”邏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榜單上AI、新能源、消費新貴們的“快錢”狂飆。泡泡瑪特王寧、寒武紀陳天石等財富增幅超千億,成為資本追逐風口的典型代表。然而,當科技巨頭們為流量焦慮、為增長內卷時,農夫山泉的每一瓶水都在默默產生利潤,這種看似“保守”的商業模式,實則是一種“降維打擊”。
鐘睒睒的成功,為創業者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不必盲目追逐風口。真正的長期主義,是找到那個需求永恒、能建立絕對優勢的領域,然后像挖井一樣深耕。無論是水、疫苗,還是其他看似普通的生意,只要做到極致,就能成為最頂級的“科技”。
首富的寶座雖輪流更替,但鐘睒睒的案例證明:在時代快速變遷的今天,吃透人性剛需的“慢錢”,往往比追逐風口的“快錢”更具韌性。當科技圈還在為下一個概念爭論時,這位紹興企業家已用行動詮釋了商業的本質——回歸需求,深耕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