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產業智能化浪潮的推動下,車載中央計算平臺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受供給側技術突破與需求端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這一領域已步入規模化量產的關鍵階段。車規級芯片算力的指數級提升、硬件標準化進程加速,疊加“軟件定義汽車”理念的深化,為中央計算平臺從概念驗證轉向商業落地奠定了技術基礎。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沉浸式智能座艙體驗和高階輔助駕駛功能的需求激增,進一步倒逼平臺向高集成度、高性能、低成本方向演進。據行業預測,到2030年,全球汽車市場中央計算平臺裝機量將突破2500萬臺,成為車企競爭的核心戰場。

在蓋世汽車第五屆未來汽車AI計算大會上,哈曼汽車事業部智能座艙全球電子工程副總裁李培治指出,中國市場在中央計算平臺發展中扮演著雙重戰略角色:既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也是技術創新的引領者。尤其在智能座艙交互設計、電子電氣架構演進和軟硬件協同開發等領域,中國技術路線正主導全球產業方向。以電子電氣架構為例,當前行業形成三條并行技術路徑:第一條是“雙盒多芯”架構,通過分離的座艙域控與輔助駕駛域控實現功能分工,仍是主流車企的首選方案;第二條是“單盒多芯”架構,將多顆芯片集成于單一域控單元,降低線束成本并提升系統協同效率,已被多家新勢力車企采用;第三條是“單盒單芯”架構,依托高通8775、8797等域融合芯片,實現座艙與駕駛功能的深度整合,應用場景持續拓展。
中央計算平臺的設計面臨多維技術挑戰。性能方面,需為智能座艙、ADAS、車控等多域功能提供千TOPS級算力,但高算力帶來的功耗問題直接沖擊電動車續航,迫使企業在硬件選型和計算架構中嵌入能效優先原則。熱管理成為另一大瓶頸,芯片過熱導致的降頻會引發性能波動,企業需通過液冷、均熱板等技術創新實現高效散熱。功能安全層面,平臺需滿足ASIL-D高安全等級,硬件需具備冗余設計和故障隔離機制,軟件需實現內存隔離和實時監控。平臺需集成CAN/FD、Ethernet等多種網絡接口,支持SOA通信和時間敏感網絡,同時兼容Hypervisor、Adaptive AutoSAR及多種操作系統,以實現軟硬件解耦和持續OTA升級。成本約束下,車企需通過芯片選型和架構優化控制BOM成本,并預埋算力冗余以支持未來5-10年的功能升級。
針對這些挑戰,哈曼提出了模塊化硬件架構與分層解耦軟件架構的解決方案。硬件層面,通過標準化接口和高度復用設計,覆蓋風冷與水冷雙散熱路徑,兼顧純電動車型的高效散熱需求和傳統燃油車的成本限制。尤其在10-20萬元主流價格區間,跨能源類型的通用化平臺可縮短開發周期、降低供應鏈復雜度。軟件層面,哈曼構建了“高度解耦、跨平臺復用、原子化服務”的架構體系:應用層與行業伙伴共建開放生態,中間件層抽象化基礎軟件服務,操作系統層依托模塊化組件和虛擬化技術實現多平臺兼容。這種設計為AI驅動的智能應用提供了穩定、高效的底層支撐。

基于軟硬件協同理念,哈曼推出了覆蓋全鏈路的服務模式,從硬件設計、底層軟件到Turnkey一體化解決方案,滿足不同車企的需求。其產品線包括:面向性價比市場的中階Pro智能座艙方案、支持端側AI大模型部署的艙泊一體Max方案、融合座艙與高速輔助領航功能的跨域Pro方案、支持高階交互與城區輔助駕駛的跨域Max方案,以及最高規格的多域融合Ultra方案——該平臺可支持14B參數大模型本地推理和L3級輔助駕駛系統。通過全球技術資源與本土研發的結合,哈曼已助力多家主機廠加速項目落地。
作為全球數字座艙市場的領導者,哈曼早在2020年便與國內主機廠合作推出第一代數字座艙產品。目前,全球超過5000萬輛汽車搭載了哈曼的音頻系統及車載互聯系統。近年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哈曼加大了在中國市場的投入,制定了“在中國,為中國,也為全球”的數字座艙戰略,涵蓋座艙、艙駕融合及中央計算解決方案。其“Ready”產品系列已覆蓋座艙、艙駕融合、中央計算、高端顯示屏、駕駛員監測系統等多個領域,致力于構建閉環的車載體驗產品體系。在中國,哈曼已建成從概念設計到量產交付的完整功能團隊,上海和成都設有技術研發中心,蘇州設有量產工廠,可為國內主機廠提供一站式服務。
李培治坦言,中央計算平臺的發展仍需突破多重瓶頸,尤其是平衡高性能、高安全性與成本控制之間的矛盾,以及構建開放、標準化的軟件生態。哈曼將繼續與行業伙伴協同創新,推動平臺在性能、功耗、可靠性和成本等方面的優化,助力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邁向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