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深耕肉類產業鏈的研究者,星空君曾提出一個觀點:非洲豬瘟將重塑中國肉類生產格局。這一判斷正被行業數據逐步驗證,傳統養豬業賴以生存的“豬周期”規律已被徹底打破。原本4-5年一輪的循環軌跡——肉價上漲引發產能擴張,隨后供應過剩導致價格下跌,最終迫使產能收縮——在非洲豬瘟沖擊下出現根本性變異。
這場疫情成為行業分水嶺,中小養殖戶因防疫能力薄弱加速退出市場。據統計,2019年以來散戶數量銳減,規模化養殖企業趁勢擴張。到2024年,前20大豬企出欄量占比從不足9%躍升至30%,預計2025年將達35%。這種結構性轉變背后,是無數個體養殖戶的黯然離場與資本巨頭的強勢崛起。
在行業劇變中,牧原股份的擴張軌跡尤為引人注目。這家企業從2018年營收剛破百億,到2022年突破千億大關,僅用四年時間實現十倍規模躍升。其擴張節奏與非洲豬瘟傳播周期高度吻合:2020年豬肉價格暴漲期間,公司依托集約化養殖優勢大舉擴張,當年投資建豬舍支出達460億元,次年續投360億元,兩年投入超800億元,規模堪比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
這種激進策略在2025年三季報中顯現成效。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17.90億元,同比增長15.52%;凈利潤147.79億元,同比增長41.01%。盡管第三季度單季營收同比下降11.48%,凈利潤下滑55.98%,但13.6元/公斤的商品豬均價仍使其業績優于同行。溫氏股份同期凈利潤下降65.02%,新希望扣非凈利潤暴跌99.63%,凸顯牧原的成本控制優勢。
支撐這種優勢的是公司膨脹的固定資產。2017年固定資產與在建工程合計120億元,到2022年已飆升至120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為豬舍投資。以山東曹縣項目為例,這個預算20.8億元的養殖基地已完工投產,招聘網站顯示其員工月薪約6000元,在當地屬于較高水平。百度街景顯示項目辦公區停滿私家車,印證了資產的真實性。
龐大的養殖規模轉化為驚人的市場占有率。2024年公司銷售生豬7160.2萬頭,較上年增長12.2%,其中商品豬6547.7萬頭。這一數據不僅鞏固其行業龍頭地位,更形成顯著規模效應:溫氏股份與新希望同期出欄量分別為3018.27萬頭和1652.49萬頭,三家合計占據上市豬企近八成市場,牧原增量達778.6萬頭居首。
面對2025年豬價下行周期,公司采取主動調控策略。三季度末能繁母豬存欄降至330.5萬頭,較年初減少5.9%,去化力度超過行業平均。公司計劃維持當前存欄水平,通過精細化養殖提升效率。這種策略在三季報中得到體現:盡管行業整體承壓,公司仍交出史上最佳三季度成績單,展現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