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市場最近被一款國產車攪得風生水起——由華為深度賦能的問界M9,正以“現象級”姿態重塑高端汽車格局。這款起售價46.98萬元的SUV,上市后累計訂單突破14萬臺,交付周期延長至3個月,甚至迫使賽力斯重慶工廠進入“24小時連軸轉”模式,員工為趕工縮短用餐時間,焊裝車間機械臂每58秒便完成一個白車身的組裝。
問界M9的“底氣”源于華為的技術賦能。其搭載的鴻蒙智能座艙與ADS高階智駕系統,被業內評價為“領先德系豪華品牌一代”。當用戶拉開車門,迎接的并非傳統汽車內飾,而是一個集成了語音交互、多屏聯動與實時路況感知的“移動智能空間”。硬件配置上,空氣懸架、電磁減震、激光雷達等配置均為全系標配,其中激光雷達此前僅見于百萬級豪車,如今被壓縮至46萬元價位,性價比優勢顯著。
產能瓶頸成為當前最大挑戰。賽力斯第三工廠已部署3000余臺機器人,采用比亞迪同款一體化大壓鑄技術,但訂單量仍遠超生產極限。據內部人士透露,部分零部件供應商為保供應,將生產線遷至重慶工廠周邊,甚至采用包機運輸零件,這種“軍事化”供應鏈管理,讓傳統車企望塵莫及。
市場反饋超出預期。數據顯示,超三成問界M9買家來自傳統豪華品牌用戶,包括奔馳GLE、寶馬X5及路虎攬勝車主。一位從保時捷4S店轉投的銷售經理坦言:“試駕后發現,問界M9的內飾工藝媲美百萬豪車,華為聲學系統的音效堪比旗艦音響,而智能化程度甚至超越特斯拉。”這種“降維打擊”正促使高端市場格局生變。
華為的“造車邏輯”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技術整合能力,通過手機芯片庫存應急車規級芯片短缺,并快速迭代軟件系統;二是場景化體驗設計,將手機、平板的操作邏輯無縫遷移至車載系統,降低用戶學習成本。余承東曾放言問界M9是“千萬元內最佳SUV”,盡管初期爭議不斷,但實車體驗后,多數人認可其技術實力。
不過,快速擴張也伴隨隱憂。首批用戶反饋中,部分車輛存在軟件適配瑕疵,需通過OTA升級解決;作為新入局者,問界M9的保值率尚待市場檢驗。但對比BBA同級車型的選裝價格清單,問界M9將百萬級配置壓縮至46萬元起售的策略,已被視為“重新定義高端”的嘗試。
這場變革中,最焦慮的或許是傳統豪華品牌。當保時捷銷售集體轉投國產新能源,當BBA用戶開始用腳投票,中國汽車工業正以技術為矛,刺破長期被外資壟斷的高端市場壁壘。賽力斯工廠的“甜蜜煩惱”,或許正是中國汽車產業向上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