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最新公告顯示,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已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要求,向監管部門備案了召回計劃。此次召回涉及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間生產的部分SU7標準版電動汽車,總計116,887輛,涵蓋XMA7000MBEVR2、XMA7000MBEVR5及BJ7000MBEVR2三種車型。
召回原因指向L2級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安全隱患。監管部門調查發現,部分車輛在特定極端場景下,系統對異常路況的識別、預警及處置能力存在不足。若駕駛員未及時接管車輛,可能增加碰撞風險。針對這一問題,小米汽車將通過OTA遠程升級技術,為召回車輛免費更新軟件版本,優化輔助駕駛速度控制策略并新增動態車速功能,預計于2025年9月24日前完成分批推送。
此次召回是小米汽車年內第二次大規模行動。今年1月,該公司曾因軟件策略缺陷召回30,931輛同系列車型,該缺陷導致授時同步異常,影響智能泊車系統的障礙物探測功能。兩次召回均涉及輔助駕駛系統,引發行業對L2級技術可靠性的關注。據小米集團2025年上半年財報披露,截至7月SU7系列累計交付量已突破30萬輛,此次召回車輛占比達三分之一。
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指出,L2輔助駕駛系統在極端場景下的應對能力仍是行業痛點。這類被稱作"cornercase"的特殊路況,通常超出系統設計范圍。盡管用戶正常駕駛時可通過安全操作規避風險,但部分消費者誤將L2功能等同于自動駕駛,導致安全隱患。他特別提到,小米汽車今年3月曾發生高速公路爆燃事件,若輔助駕駛系統再出嚴重事故,將對其品牌聲譽造成重大打擊。
艾媒咨詢CEO張毅分析認為,雖然召回是汽車行業常態,但此次小米汽車召回比例較高,可能引發消費者對其技術成熟度的質疑。尤其考慮到小米在營銷領域的優勢,消費者可能產生心理落差。他建議企業應加快技術升級進度,通過高效溝通降低負面影響。
行業監管層面正迎來重要變革。9月17日,工信部發布《智能網聯汽車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加強駕駛員狀態監測。根據規定,當駕駛員視線或手部脫離操作達5秒時,系統需發出警示;若頻繁出現脫離行為,30分鐘內將禁止使用輔助駕駛功能。該標準還首次系統界定了L2至L5級駕駛自動化等級,其中L2級被定義為"組合駕駛輔助",強調駕駛員需始終保持對車輛的控制。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指出,新規將有效遏制車企的過度宣傳行為。近年來部分企業使用"自動泊車""智駕無憂"等模糊術語,暗示車輛具備L3級自動駕駛能力,導致消費者產生誤判。強制性標準的出臺,從技術層面劃清了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界限,壓縮了企業"擦邊球"營銷的空間。他預計,這將推動行業從概念競爭轉向安全合規發展,促使企業將研發資源投向系統可靠性提升,而非單純追求算力提升。
根據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當前新能源汽車L2級駕駛輔助系統裝配率已超50%,且呈持續上升趨勢。但系統能力不足、駕駛員誤用等問題已引發多起交通事故,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新規實施后,預計將重塑市場競爭格局,技術能力不足的企業面臨更大壓力,而注重安全研發的企業將獲得更公平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