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發布第5卷第20號《小天體命名工作組公告》,宣布將一顆位于火星與木星軌道間的主帶小行星命名為“周文杰星”。這顆以復旦大學校友周文杰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既是對其業余天文領域貢獻的肯定,也見證著這位90后青年跨越語言學、天文學與人工智能的多元人生軌跡。
周文杰與天文的緣分始于大學時期的甘肅支教經歷。2017年,作為復旦大學“思源計劃”成員,他在肅南的夜空中被璀璨星河震撼,從此從天文“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加入復旦天文協會后,他頻繁參與觀測活動,用望遠鏡記錄深空景象。2021年,通過星明天文臺的公眾超新星搜尋項目,他在篩查超過16萬張黑白圖像后,發現了河外新星AT 2021yul。面對滿是噪點的圖像,他坦言:“需要的是對天文的熱愛和執著,知識積累多了,自然不覺得枯燥。”
這顆“周文杰星”的發現者是業余天文學家廖熙。2017年8月,廖熙通過星明天文臺半米望遠鏡拍攝的圖像首次捕捉到該天體,2024年獲得永久編號后,因其對周文杰在業余天文領域成果的認可而命名。小行星命名規則規定發現者不能自提名,這種“純粹利他”的機制,讓周文杰的貢獻得以被宇宙銘記。
周文杰的學術軌跡同樣充滿跨界色彩。高中文理兼修的他考入復旦中文系后,通過《語言科學》課程找到專業方向。在陳忠敏教授的引導下,他沉迷于語言學的邏輯之美,大一分流時毫不猶豫選擇語言學方向。為讓理論落地,他大三增修高數課,大四開始輔修數據科學,讀研期間才完成全部課程。這段“趕論文考試”的經歷,讓他掌握了跨學科思維。
在復旦,周文杰的身份遠不止于學者。作為詩社社長,他與成員們“仰望星空,落筆成詩”,認為詩歌是“表達自我的萬千可能之一”。他參與方言志編寫,探索方言合成技術;加入星明天文臺,撰寫天文科普文章。在他看來,學科交叉與興趣多元是成長的養分:“復旦賦予我自洽的能力,不必被文理標簽限制,重要的是保持探索的松弛感。”
如今,周文杰在科大訊飛負責多語種語音合成研發。他將語言學知識融入技術,從音庫建設到用戶偏好分析,中文系所學的語音、語法知識成為核心能力。“語音合成離不開語言學的底層邏輯,就像處理復雜系統需要讀懂數據。”這種思維源于復旦中文系的訓練——光華樓西輔樓的實驗室里,他與同學們在老師犀利提問中培養邏輯能力,學會從多角度分析語言材料。
從甘肅星空到AI實驗室,從詩歌創作到數據建模,周文杰的軌跡印證著復旦賦予的底氣:“系統專業能力讓我能腳踏實地,在多元世界中走出自己的軌道。”這顆以他命名的小行星,正以4.34年的周期在宇宙中運行,如同他不斷拓展的人生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