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迎來新一輪資本與技術的深度交融。9月22日,行業領軍企業OpenAI宣布與芯片巨頭英偉達達成總額達千億美元的戰略合作,計劃建設10吉瓦(GW)級算力基礎設施,這一動作在資本市場引發連鎖反應,英偉達股價單日飆升3.93%,市值單日增長約1700億美元。
這場合作的背景源于AI產業對算力的指數級需求。自2022年ChatGPT引爆生成式AI浪潮以來,OpenAI始終依賴英偉達GPU進行模型訓練,每年芯片采購支出高達數十億美元。但隨著模型規模持續擴大,英偉達芯片的供應短缺與價格攀升,已成為制約OpenAI發展的關鍵瓶頸。為突破這一困境,OpenAI此前已啟動自研芯片計劃,并與博通合作開發定制化XPU芯片,采用3D堆疊技術提升計算效率。
此次英偉達的千億投資堪稱AI史上最大規模的單筆交易。根據協議,資金將分階段注入,首期100億美元對應1GW算力部署,后續每完成1GW建設追加投資。作為回報,英偉達將獲得OpenAI部分股權,具體比例將根據項目推進時OpenAI的實時估值確定。按當前5000億美元估值計算,英偉達初始持股比例約為2%,但若OpenAI估值進一步上升,其股權占比將相應稀釋。
合作細節顯示,OpenAI下一代AI基礎設施將全面采用英偉達系統,包括Vera Rubin平臺,預計需要400萬至500萬顆AI芯片,相當于英偉達全年預期出貨總量。首期1GW系統計劃于2026年下半年投入運營,屆時將實現算力產出的關鍵突破。這筆投資不僅解決了OpenAI的算力危機,更通過股權綁定將雙方利益深度捆綁,形成技術-資本的閉環生態。
資本市場對這樁交易的反應呈現明顯分化。英偉達憑借此次合作鞏固了AI芯片霸主地位,其股價創下歷史新高;而此前與OpenAI傳出芯片合作傳聞的博通,股價則下跌1.61%。這種反差折射出AI產業鏈的權力重構——從單一供應商依賴轉向多元戰略協作,英偉達通過投資實現了從芯片供應商到生態參與者的角色躍升。
這場合作的影響遠超兩家企業范疇。OpenAI同時與甲骨文簽署了傳聞中的3000億美元云服務協議,計劃自2027年起五年內采購算力,年均支出達600億美元。甲骨文今年5月已斥資400億美元采購40萬顆英偉達GB200芯片,為OpenAI在得克薩斯州建設的全球最大AI基地提供支撐。這種"英偉達-甲骨文-OpenAI"的三角關系,構建起從芯片制造到云服務再到模型開發的完整價值鏈。
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的千億投資本質上形成了資金閉環:OpenAI用這筆錢購買英偉達芯片,最終資金回流至英偉達賬戶,同時英偉達還能分享OpenAI未來的利潤。這種資本運作模式雖強化了雙方合作,但也大幅推高了OpenAI的運營成本門檻。據估算,OpenAI每年基礎設施開支高達600億美元,而收入僅100億美元,CEO奧特曼甚至預測公司要到2029年才可能實現盈利。
這種"燒錢換未來"的模式引發市場對AI估值邏輯的深度思考。與OpenAI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AI企業如DeepSeek等更注重技術落地與商業閉環,通過行業場景結合實現財務可持續性。這種差異暴露出AI發展的兩條路徑:一條是追求算力規模與模型通用性的"大力出奇跡"模式,另一條是注重成本效益與商業落地的務實策略。市場正在觀察,哪條路徑能在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競賽中最終勝出。
英偉達的千億豪賭猶如雙刃劍。它既為OpenAI提供了突破算力瓶頸的關鍵資源,也將其推向了必須持續證明技術價值與商業潛力的懸崖邊緣。若OpenAI無法在預期時間內實現技術突破或商業化落地,當前支撐其5000億美元估值的"愿景溢價"可能迅速消散。這場合作不僅關乎兩家企業的命運,更將重新定義AI行業的估值標準與投資邏輯——是繼續為未來買單,還是回歸現實盈利,資本市場正在等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