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專注二手手機回收業務的閃回科技有限公司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此次由清科資本擔任獨家保薦人。這已是該公司第三次沖擊港股市場,此前兩次遞表均因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而失效。與前兩次申請相比,此次上市申請籠罩著更強的緊迫感——根據融資協議,若無法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上市,公司將面臨近8億元的股份贖回壓力。
成立于2016年的閃回科技,通過"閃回收"和"閃回有品"兩大品牌構建業務體系。其中"閃回收"面向個人消費者提供以舊換新服務,消費者可將二手設備折價購買新機;"閃回有品"則通過自有電商平臺及第三方渠道轉售回收設備。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按2024年二手手機回收及銷售交易額計算,該公司以1.3%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三。
盡管位列三甲,但閃回科技與頭部企業的差距顯著。數據顯示,2024年愛回收以7.9%的市場份額領跑行業,轉轉緊隨其后占據7.4%的份額,兩家企業的市場份額均達到閃回科技的六倍左右。更值得關注的是,前五大市場參與者合計占據18.6%的市場份額,顯示行業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間,但閃回科技1.3%的份額并未與后續競爭者形成明顯優勢。
從財務表現看,公司營業收入呈現持續增長態勢,2021年至2024年從7.5億元增至12.97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約20%。2025年上半年收入達8.09億元,同比增長40.3%。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始終存在,同期分別虧損4870.8萬元、9908.4萬元、9826.8萬元、6644.3萬元和2463.3萬元,四年半累計虧損超過3.37億元。毛利率更從2021年的8.2%持續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6.3%,2024年全年毛利率僅4.8%。
成本結構顯示,銷售成本占據總成本的近九成。報告期內,二手設備采購成本分別占銷售成本的85.3%、86.1%、88.4%、88.7%和91.3%。公司在招股書中坦言:"無法保證能及時轉售采購設備,可能導致營運資金短缺,影響流動資金及現金流量。"這種風險在2025年上半年愈發凸顯,當時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1.2億元,而同期贖回負債已達7.91億元。
閃回科技與小米集團的深度綁定構成特殊經營生態。作為第一大供應商,2025年上半年小米通過以舊換新渠道的采購占比達49.3%,占全渠道采購的41.3%。股權結構方面,小米集團通過上海驕锃持有6.83%股份,順為資本通過上海聞微持有3.9%股份,合計持股10.73%。這種緊密關系既帶來資源支持,也暗含經營風險。招股書披露,2022年某消費電子品牌推出自有回收平臺后,公司不得不提高回收價格以維持市場份額,該品牌被市場普遍解讀為小米。
更復雜的資本關系體現在行業投資版圖。2021年小米系同時投資了閃回科技的競爭對手轉轉,而轉轉也反向投資了閃回科技。這種交叉持股背后,是各家企業爭奪市場地位的激烈競爭。根據D輪融資協議,投資者賦予的優先權導致贖回負債持續攀升,從2021年的3.07億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7.91億元。雖然協議將上市截止日延長至2025年底,但距離最后期限已不足百日,這家二手回收企業的資本突圍戰仍充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