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行業三季報披露季,美的、海爾、格力三大巨頭業績表現分化顯著。其中,格力電器因單季度營收、利潤雙降引發市場高度關注,這家長期占據空調市場主導地位的老牌企業,正面臨內外部多重壓力的疊加考驗。

財務數據顯示,格力電器2025年前三季度營收1371.8億元,同比下降6.5%;凈利潤214.61億元,同比減少2.27%。第三季度表現更為嚴峻,單季營收398.55億元,同比下滑15.09%;凈利潤70.49億元,降幅達9.92%。這一數據與同期美的、海爾保持正增長的業績形成鮮明對比,凸顯格力在行業調整期的承壓態勢。
業務結構單一性成為制約格力發展的關鍵因素。盡管三季報未披露具體業務占比,但半年報顯示空調業務占總收入比例高達78.38%。這種高度依賴使得企業業績與空調市場波動深度綁定。當前空調行業正經歷深度調整,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5年9月空調零售量同比下降21.2%,其中線上渠道下滑29%,線下渠道暴跌38.1%。生產端同樣承壓,11月內銷排產同比下降19.8%,出口排產減少15.7%,連續兩個月出現大幅下滑。
行業分析師指出,產品同質化加劇了市場競爭。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認為,近年來空調技術創新難以被消費者直觀感知,導致企業競爭陷入價格戰泥潭,消費者決策難度增加。這種市場環境對高度依賴空調業務的格力構成直接沖擊。
歷史數據對比更能說明問題。2021-2024年期間,格力凈利潤保持正增長,2023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8.41%,達到階段峰值。但進入2025年,增長動能明顯衰減,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速轉入負區間。蘇商銀行研究員高政揚分析稱,即便企業擁有核心技術積累,在行業需求疲軟期也難以轉化為市場銷量,這是當前家電企業普遍面臨的困境。
內部業務壓力之外,外部競爭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10月最后一周,小米武漢智能家電工廠正式投產,這座數字化工廠每6.5秒即可下線一臺高端空調,規劃年產能700萬套。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投產儀式上明確提出,2030年要實現空調業務產值100億元,躋身行業前兩名。這意味著小米空調從代工模式轉向自主制造,供應鏈效率與產品品質將得到系統性提升。
小米與格力的競爭早已白熱化。雙方恩怨可追溯至2013年的"十億賭約",2018年小米正式進軍空調領域后,競爭進一步升級。2025年雙方在線上銷量、售后服務、產品工藝等領域展開多輪交鋒:小米宣稱7月線上銷量反超格力,格力隨即公布不同統計口徑數據反駁;小米將中央空調納入"十年免費包修"范圍,格力則回應"十年包修是承諾,十年不修才是實力";產品拆機對比更是成為常態。
小米最新財報顯示其家電業務擴張迅猛。2025年二季度,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達387億元,同比增長44.7%,其中智能大家電收入增長66.2%。空調出貨量超過540萬臺,同比增速超60%,高端化策略推動產品均價上升。該業務板塊在小米整體營收中的占比從2024年二季度的30.1%提升至33.4%,成為核心增長極。
太平洋證券研報指出,格力長期仍具備增長潛力,如持續深耕空調主業、拓展新能源領域等,當前估值處于低位。但短期需警惕行業競爭加劇、原材料價格波動、海外拓展不及預期等風險。對于格力而言,既要應對行業周期性調整帶來的庫存壓力,又要抵御新勢力帶來的市場份額沖擊,這場雙重考驗正在檢驗傳統家電巨頭的轉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