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科協主辦的上海科技與期刊高質量發展大會上,π指數項目組公布了《物理學期刊π名單》及《2024年π指數分析報告》。這項由中國自主研發的科研評價指數,在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領域連續實施十年后,首次將評價范圍擴展至物理學領域,并計劃于明年向化學領域延伸。這一跨越學科邊界的探索,標志著中國在構建自主科研評價體系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
π指數的誕生源于對國際科研評價體系的反思。十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多提出疑問:“為何我們缺乏自己的科研評價指數?”2014年自然指數推出時,其僅涵蓋68本期刊且多為旗下子刊的評價方式,引發了國內科學界的質疑。上海尚思研究院首席科學官李黨生當時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副主任,他指出這種局限性導致評價結果難以全面反映科研機構的真實水平。在此背景下,以“科研機構論文產出評價指數”全稱命名的π指數應運而生,其名稱取自英文縮寫PI與數學常數π的諧音。
針對國際評價體系的缺陷,π指數構建了多維度的評價指標。項目組精選119種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領域期刊作為數據源,通過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綜合考慮論文作者貢獻、期刊影響力等因素,形成了包括π值、π商在內的系列指標。李黨生解釋稱,這種設計能更精準地定位科研機構,例如某些小型研究所雖論文數量有限,但篇均影響力突出,通過π商指標可得到客觀評價。這種精細化賦分方式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馬余剛的認可,他認為相比自然指數的簡單統計,π指數能更公正地反映學術產出與貢獻。
在物理學領域,π指數的拓展具有特殊意義。項目組從全球范圍內遴選出覆蓋光學、核技術等14個子領域的119本期刊,其中19本為中國期刊。上海市科技期刊學會副理事長崔曉峰指出,許多達到國際水準的中國物理學期刊長期被國際指數忽視,而π指數的收錄將有助于提升這些期刊的話語權。市科協學術部副部長葛朝暉透露,國家自然基金委已要求受資助項目將20%以上的代表性論文發表在國內期刊,π指數的發布正是引導科研成果回歸國內的重要舉措。
數據表明,2024年中國在物理學領域的論文發文量已居世界首位,但在《自然》《科學》兩本頂級期刊的發文量僅為美國的一半。這種差距促使中國科學界保持清醒認知,避免在排名競爭中迷失方向。π指數項目組主管張永娟強調,該指數堅持數據驅動與專家深度參與,避免了商業排名中常見的付費上榜、引導投稿等弊端,致力于構建客觀公正的小同行評價體系。
崔曉峰認為,π指數的創新在于允許不同學科制定差異化評估標準,這種“千人千面”的模式能更全面地捕捉科研成果價值。通過質量與貢獻并重的評價導向,可鼓勵科研機構開展更具實質性的研究。此次物理領域π指數的發布,不僅是該指數跨學科應用的重要實踐,也為上海構建自主期刊與科研評價體系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項目組表示,將在市科協支持下繼續完善評價模式,為未來向更多學科領域拓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