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中國智能電動車發展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變革,智能化配置加速普及與用戶需求升級成為核心驅動力。報告基于平臺大數據與20款主流車型評測,揭示了市場增長放緩背景下智能化競爭的新態勢。
數據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汽車之家平臺新能源車型關注用戶占比突破60%,預計2025年下半年新能源銷量滲透率將達60%,但增速較前期明顯放緩。智能化配置成為用戶購車首要考量,72.9%的消費者因"更高智能化水平"選擇新能源車型,其中20萬元以上中高端市場對智能功能敏感度更高。技術普及方面,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新車智能座艙標配率達90%,智能輔助駕駛標配率75%,L2級智能駕駛滲透率65%,語音交互、車聯網等功能已接近全系標配。
行業呈現五大顯著趨勢:智駕平權運動全面展開,比亞迪、吉利等企業推動高階智駕向10萬元級車型下探,20萬元成為智駕硬件分水嶺,中低端車型多采用視覺方案,高端車型激光雷達滲透率較高但用戶付費意愿不足;AI大模型加速上車,超過20家車企接入DeepSeek等模型,優先部署于30萬元以上車型,用戶對主動安全提醒功能期待度最高;智能座艙體驗持續升級,25%的新能源車型實現多模態交互,語音控制向細分場景深化,面部識別在高端市場普及;新興技術競爭激烈,800V高壓平臺在20-30萬元及50萬元以上價位滲透率超20%,50萬元以上車型15分鐘快充成為差異化優勢;RoboTaxi商業化進程加快,測試牌照突破1.6萬張,但行業整體仍處于虧損狀態,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117億美元。
汽車之家AH-IT智能評測體系對20款熱門車型的評估顯示,輔助駕駛系統平均評級位于A-至A區間,15%車型獲A+評級但安全性存在短板,15萬元級車型智駕水平已可比肩豪華品牌,軟件算法對實際效果影響顯著。智能泊車功能表現優異,常規車位識別成功率達100%,經濟型車型67%達到A-及以上水平。智能座艙領域,8款車型獲A級評價,海外品牌表現落后于本土企業,語音智能協助功能仍處于發展初期。
針對市場變革,報告提出多項建議:車企應把握智駕平權機遇,探索L3級自動駕駛商業化路徑,優化試駕體驗并加強用戶教育;在智能化競爭中聚焦智能底盤、高壓快充等核心技術,同時提升座艙交互體驗;AI大模型應用需優先改善語音交互與主動安全功能;面對出行方式變革,建議采取RoboTaxi與私家車"雙線發展"策略。數據顯示,82%的用戶認為自動駕駛出租車將刺激出行需求,但78.4%的用戶表示不會因此放棄私家車。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知識產權、數據隱私,僅對公開渠道獲取的內容進行整理分享。報告版權歸原發布機構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內容疑問請與原始發布方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