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的碧波之下,一臺直徑約70厘米的水下機器人正以優雅姿態穿梭于珊瑚礁間。它緊貼海底,與礁盤僅隔數厘米,航行時掀起的沉積物微乎其微,即使魚群從旁掠過,也能靈活調整方向,如飛盤般輕盈地避開障礙。這臺名為“海龜”的敏捷型水下機器人,由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與工程學院王剛教授團隊研發,標志著水下探測技術向精準、高效、環保方向邁出了關鍵一步。
傳統水下機器人常因螺旋槳攪動泥沙而破壞海底生態,觀測數據也因沉積物干擾變得模糊。全球珊瑚礁退化問題日益嚴峻,但潛水員每年僅能在有限時間內觀測,且無法觸及深水區。王剛團隊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捕捉到這一痛點后,將研究目光轉向海洋生物,試圖從自然中尋找解決方案。經過對數十種海底動物的研究,他們發現海龜傾斜拍動前肢的推進方式既能減少水體擾動,又能保持高效推進,這為機器人設計提供了靈感。
然而,將生物特性轉化為技術方案并非易事。團隊成員劉開鑫回憶,設計過程中,機器人的形狀和推進器布局對上升速度影響顯著,但無前例可循。他們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探究機器人、推力和速度之間的關系,最終推導出低擾動航行性能與推進器布局及外形參數的數學公式。這一公式使研發初期即可預測機器人構型的低擾動性能,無需反復試驗,極大提高了效率。對比試驗顯示,傳統機器人靠近海底時激起半米高的泥沙云,而“海龜”機器人幾乎不泛起漣漪,沉積物干擾降低90%,實現了近海底環境觀測的厘米級突破。
為滿足珊瑚觀測需求,“海龜”機器人需貼近海底工作,距離珊瑚不超過1米,以捕捉顏色細節。這要求機器人具備超高靈敏度,能瞬時調整姿態。傳統水下機器人依賴“定點跟蹤”模式,類似地面車輛按既定路線行駛,無法在狹小縫隙中側身穿過。團隊提出將姿態信息融入算法,使機器人如章魚觸手般靈活,實現360度自由調整姿態。王剛解釋,這一創新如同為機器人增添了“手腕”,使其能全向旋轉。
在穩定性提升方面,團隊曾面臨傳感器噪聲放大的難題。直接獲取角加速度需進行微分,會將噪聲放大200倍。劉開鑫突發靈感,提出“三點慣性測量感知方法”,通過將測試點移至機器人兩端,用半徑乘以切向加速度直接獲得角加速度。實驗顯示,搭載該方法的機器人數據噪聲降低76.2%,響應時間縮短1.1倍,傾角控制穩定性提升7.16倍。在載荷實驗中,機器人面對4公斤沖擊載荷時,能在0.45秒內完成姿態修正。
實海測試中,“海龜”機器人展現了驚人的敏捷性。科研人員在海底設置寬度1米、高度0.8米的異形框架,要求機器人完成打結任務。這臺寬度0.93米的機器人從容應對,僅用3分鐘即完成任務,突破了水下航行器在復雜地形全域機動的技術瓶頸。國際期刊《自然·通訊》贊譽其“開辟了敏捷型水下機器人的新方向”。目前,團隊正為“海龜”機器人增添更多功能,如搭載微距攝像頭捕捉珊瑚蟲呼吸動作,配備機械臂實現定點駐留觀測,使其成為“海底監控站”。在深海采礦中,多臺“海龜”機器人可協同作業,通過大模型精準定位礦源,兼顧開采效率與生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