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聚焦于智能科技與產業創新的高端論壇在京順利舉行。來自國內外的知名學者、行業領袖及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展開深度探討,為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提供了新思路。
論壇首日,多位專家以“智能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為主題發表主旨演講。清華大學教授李明指出,當前全球正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成為未來十年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他通過案例分析,展示了智能質檢系統如何將某汽車工廠的產品缺陷率從3%降至0.2%,引發與會者熱烈討論。
在圓桌對話環節,來自華為、阿里云、科大訊飛的企業代表就“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展開辯論。華為技術專家王磊強調,企業需建立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體系,而阿里云安全總監則提出“零信任架構”是應對復雜網絡環境的關鍵。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參與討論的企業近三年在智能安全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47%,凸顯行業對技術安全的重視。
論壇期間發布的《2024中國智能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智能產業規模已突破15萬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設備等細分領域增速領先。報告特別指出,長三角地區憑借完善的產業鏈配套,成為智能裝備制造的核心聚集區,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8%。
技術展示區成為本次論壇的另一大亮點。某科技公司展出的農業無人機吸引了眾多目光,該設備通過多光譜成像技術可精準識別作物病蟲害,配合自主噴灑系統,使農藥使用量減少40%。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該產品已在山東、河南等農業大省完成規模化應用,幫助農戶年均增收15%。
在產業對接環節,32家智能科技企業與制造業代表簽署合作協議,總金額達12.6億元。其中,某機器人公司與汽車制造商達成的智能焊接生產線改造項目,預計將使生產效率提升35%,人工成本降低28%。這種“技術輸出+場景落地”的模式,被與會專家譽為產業升級的典型范例。
論壇閉幕式上,主辦方宣布將設立“智能產業創新基金”,首期規模5億元,重點支持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交通等民生領域的應用。同時發布的《智能技術倫理指南》提出,企業開發AI系統時應遵循“可解釋性、公平性、可控性”三大原則,為行業健康發展劃定紅線。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參與本次論壇的企業中,有68%在過去一年完成了技術升級或產品迭代。這表明,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我國智能產業正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加速轉型。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強在總結發言中所言:“智能技術不是冰冷的代碼,而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溫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