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全球科技產業正迎來新一輪變革。這一領域不僅承載著工業智能化的未來,更被視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作為全球半導體領域的領軍企業,ADI已將自動化與機器人業務定位為未來發展的核心方向,計劃到2030年實現該領域收入翻倍,其中人形機器人賽道單臺設備搭載的芯片價值預計達到當前AMR設備的十倍。
在技術合作層面,ADI與NVIDIA的深度合作引發行業關注。雙方依托Jetson Thor平臺,將ADI的邊緣感知、精密運動控制等技術,與NVIDIA的計算能力、仿真工具深度整合,構建起從研發到部署的完整解決方案。這種軟硬件協同創新模式,為機器人實現復雜場景下的推理能力提供了關鍵支撐。
產品創新方面,ADI近期推出的多圈傳感器ADMT4000與單片伺服驅控芯片TMC9660具有突破性意義。ADMT4000作為首款單芯片多圈位置傳感器,采用磁性納米導線技術,通過檢測磁疇壁位移實現46圈絕對測量,精度達±0.25°,且無需備用電池或機械齒輪。其獨特的斷電位置保持功能,確保系統重啟后無需重新校準,完美適配機器人關節的連續運動控制需求。
TMC9660芯片則通過高度集成化設計重新定義了伺服驅動標準。該芯片內置MCU、三環控制器、智能柵極驅動器等模塊,開發者僅需外接功率器件即可構建完整驅動系統。其硬件FOC功能與100kHz環路控制能力,使機器人能夠實現微米級運動精度,特別適用于對動態響應要求嚴苛的場景。
針對產業落地難題,ADI技術副總裁陳寶興提出"AI+物理智能"融合的發展路徑。他指出,當前制約機器人量產的核心問題在于環境適應能力不足、控制精度有限以及系統協同性差。為此,ADI正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仿真訓練平臺,將傳感器模型集成至NVIDIA Isaac Sim環境,生成海量訓練數據以解決實際場景數據匱乏的問題。在硬件層面,公司重點研發抗干擾能力強的磁耦合觸覺傳感器和低延遲電機控制器,為機器人提供更可靠的物理感知基礎。
市場訂單數據印證了產業爆發趨勢。國際方面,Figure AI的"機器人制造機器人"工廠年產能將達1.2萬臺,特斯拉Optimus計劃年內生產5000-1萬臺。國內市場同樣表現活躍,優必選中標9051萬元汽車行業訂單,智元機器人收獲富臨精工數千萬元合同,宇樹科技G1機型預計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產品。這些商業化進展表明,人形機器人已從實驗室走向小批量生產階段。
財務數據顯示,ADI在2025年前三季度實現79.43億美元營收。盡管工業板塊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但人形機器人相關業務正成為新的增長極。憑借單芯片解決方案、高精度傳感器以及高效連接技術,ADI有望在工業、汽車等傳統領域之外,開辟出第五大戰略市場,成為推動機器人產業化的關鍵技術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