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聚焦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高端論壇在某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來自全球的數百位科技企業負責人、行業專家及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人工智能賦能未來產業”這一核心議題展開深度探討,共謀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新路徑。
論壇首日,某知名科技公司創始人發表主旨演講,強調人工智能技術正從單一應用向全產業鏈滲透。他以智能制造為例,指出通過AI算法優化生產流程,可使企業效率提升30%以上,同時降低15%的運營成本。這一觀點引發與會者強烈共鳴,多家制造業企業代表當場表示將加速數字化轉型。
在專題研討環節,清華大學教授團隊發布了《2024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白皮書》。報告顯示,中國在AI專利申請量、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等關鍵指標上已居世界首位,但在基礎理論研究、高端芯片制造等領域仍存在短板。與會專家建議,需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突破技術封鎖。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參會企業中超過60%已布局人工智能領域,其中不乏成立不足5年的初創公司。某生物科技企業代表分享了AI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案例:通過深度學習模型,將新藥篩選周期從平均5年縮短至18個月,成功率提升2倍。這一突破性進展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思路。
論壇特別設置“創新項目路演”環節,12個前沿科技項目登臺展示。涵蓋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綠色能源等多個領域。其中,某團隊研發的“智能農業機器人”引起農業部門關注,該設備可自主完成播種、施肥、采摘等全流程作業,預計明年將在華北平原試點應用。
在政策解讀板塊,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即將出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給予最高50%的研發補貼。同時,將建立人工智能倫理審查機制,確保技術發展符合人類價值觀。
跨國企業交流環節中,德國工業4.0研究院專家介紹了“數字孿生”技術在汽車制造中的應用。通過構建虛擬工廠模型,可提前模擬生產過程,將設備故障率降低40%。中德雙方當場簽署合作備忘錄,計劃共建聯合實驗室。
論壇閉幕式上,主辦方發布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倡議》,呼吁行業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標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養復合型人才。與會企業聯合承諾,三年內將投入200億元用于AI基礎研究,推動技術普惠化發展。
據組委會統計,本次論壇達成合作意向127項,預計帶動投資規模超300億元。多家參會企業表示,將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加快布局人工智能賽道,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
隨著論壇圓滿落幕,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成為新的討論焦點。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已具備發展人工智能的完整生態鏈,下一步需在算力提升、算法優化、應用場景拓展等方面持續發力,真正實現“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景。